黑龙江技师学院 158100
摘要: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立足于中职语文的教学课堂,通过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年,流传至今,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应被融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成为中职语文科目的教学主体,利用其千百年的文化精髓,带领中职学生步入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发挥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彰显其极具文化自信的知识内涵,全面加强中职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喜爱,赋予学生优秀文化的精神力量,促进其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自我,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1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知识
我国经过五千年的历史岁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这象征了我国的精神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立足于中职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坚定自己的历史使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语文这门学科,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1.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强调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重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利用传统文化的方式,在学生中形成一个正确积极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让学生可以运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的身心实现健康发展。
2中职语文科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应试现象严重,缺失文化学习氛围
现阶段,以应试为基础开展的中职语文教学,具有知识教学的集中性,习题解答的训练性,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分数,忽略了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难以彰显语文科目的教学价值。在应试背景下,教师与家长较多关注的是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对语文内容的学习想法。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学习与生活一致,学术性质较低,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即便是几节课做其他科目的作业,亦不会影响语文成绩,而想要获取较高的语文成绩,却存在一定困难。基于此种学科认识,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呈现消极状态,难以营建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
2.2国学知识渗透较少,削弱语文学习价值
国学知识,在传统文化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以应试为主导的中职语文教学,难以认识到国学知识的重要性,按部就班地开展语文教学,强调重点词汇的解释,让学生通过加强记忆获取理想分数,往往记忆的内容经过长时间的推移,极易引起周期性忘记,造成学生普遍分数不理想的现状,难以获取较高的语文成绩,削弱语文科目的教学价值。国学知识,例如:“千里共婵娟”中婵娟的解释为什么?这里指的是月亮,月在宋朝时期,作为一种象征实体,用以寄托诗人情怀,而如若教师采取“婵娟=月亮,深刻记忆”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学生对词汇的正确认识,学生在作答时,将其解释成爱情、姻缘的比比皆是。在基于国学知识学习程度浅薄的背景下,学生难以充分感受语文科目的思想内涵。
2.3教学方式枯燥,无法获取学生学习动力
中职院校具有职业性质,招收的学生质量一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与此同时,教师在开展语文科目教学时,采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调,极易引起学生对科目学习的逆反心理,难以获取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为其语文后续学习带来了发展桎梏。中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大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语文文化精髓为主导,为学生提供具有文化价值的语文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科目学习动力。
2.4文化资源引入不佳,难以与学生产生学习交流
中职院校教师在开展语文课程时,对课文内容缺乏深入研究,文献资源引入较少,尚未开展具有文化渗透的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与学生建立语文科目交流,造成语文课堂枯燥与乏味,难以全面提升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热情,造成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不理想等不良事件。
3传统文化应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方式
3.1创设情境,调动追慕之情
传统文学中充满着悲欢离合、人生苦短、怀才不遇等情境,要引导学生走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如在教授《过秦论》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贾谊那才华横溢却孤寂高傲的形象,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导入:“一腔的激情,却无处喷发;满腹的才学,却不能被重用。多么痛苦的折磨,多么残酷的现实。你是否看到了一个孤独悲伤的背影?是否听到了江畔忧愤的行吟?五百年后的李商隐为之发出了‘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叹惋,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虽然无法跨越历史去握住那一双冰冷的手,但我们可以用心灵,用精神去领受那份久远的滋润。”如此的情境导入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走近贾谊,感受先哲精神的光辉。
3.2关注作者,畅饮源头活水
众所周知,“知人论世”是重要的阅读方法。对作品的解读如果仅仅局限在作品本身很难把握其深层内涵。只有把作者及作品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上考查,才能感受其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及作品主题。如李煜的《虞美人》,作者缘何有愁?在这“愁”字背后又包含怎样的内涵?学生要弄懂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了解李煜生平及其思想。因此,“知人论世”是把握作品内涵,理解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的源头活水。
3.3涵咏讽诵,品读文化之美
经典古诗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诵读经典是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最直观的形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雨霖铃》,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诵读这些经典诗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体味到传统文学语言的魅力,更能领略到文字背后古代文人的风骨气节,还有才子佳人、美酒音乐。再如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苏洵的《六国论》等散文,更是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论证透彻。诵读这样的经典作品,学生不仅可以品读鉴赏作品的独特魅力,更能触碰到文字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涵咏讽诵,品读文化之美,滋养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养。
3.4讨论交流,感受久远滋润
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对文本形成深刻认识,同时也能够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分析。如在教学《过秦论》时,让学生基于“仁”的主题进行小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仁”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在探索交流中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认识,也感受了久远滋润,促进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思想道德认知能力的增强,如此传统文化才真正发挥出了它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明确其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开来,有助于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聂俊汀.浅谈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广东蚕业,2019(1).
[2]王锦成.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
[3]包彩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J].江苏教育,20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