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汉滨区水利局 陕西安康 725000
摘要:为了提高耕地面积,很多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垦种植后,大部分土地已经变为农田,改变了土地的自然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进行专门的水土保持建设,很多地区沙漠化程度比较高,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会使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环境治理
引言
水土保持是针对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所进行的预防或治理活动。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环境改善可以促进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又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其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习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国家目前已经大力投资了许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和项目。在众多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工作是一个必须把握的重要领域,其在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水土保持概述
1.1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指的是防治水土流失,改良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山区丘陵等地带的水土资源,提升这些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在充分利用的过程中挖掘其中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价值。
1.2具体措施
在水土保持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措施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农业技术措施;第二种是林草措施;第三种是工程措施。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拦截降水,减少地表的径流,防止土壤肥力下降。其中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是当前采用最多的方式。工程措施是在局部小范围之内改造地形提高土壤整体的渗水能力。即便在雨水天气土地也不会遭到侵蚀。林草措施是在土壤表面种植林草提升整体的抓附能力。土壤既不会直接接触到雨水,也不会直接受到冲击。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农业技术措施是指采取一定方法提高水分的渗入时间,使土壤的肥力及保水能力提升
2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即为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工作是以保护和建设林草植被、防治水土流失为核心,辅以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其实质是利用有限的空间,通过采取综合措施,持续发挥其生态和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的生态产品和生活产品,为社会服务;因此水土保持既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支撑,也是江河治理、山区丘陵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水土保持也是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前提,这是因为土地与水源都与水土保持工作密切相关,同时,人类的生活更是离不开土地与水源;最后,两者具有相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拯救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地球母亲。
3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作用
3.1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水土流失会降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很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自然灾害出现的概率也在不断的增加。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通过建设水库,能够减轻洪水对于河道的破坏,能够削峰调流。水土保持工作能够通过减少地表径流以及泥沙的流失量,拦截泥沙、储存泥沙,降低泥石流灾害以及山洪灾害的发生几率。
3.2社会效益
水土保持项目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表现在:①土地流转后,人们在公司打工,多出勤,多挣钱。不再为当年的地畔子产生纠纷。②维护社会稳定,抑制永寿县脱贫后各种矛盾的发生。水土保持项目的治理措施安置了一些刚脱贫而不能出外打工的劳动力,使这些人群家庭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为残疾人谋求创业出路,维持最低生活保障。③水土保持效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坡面上实施水平沟、鱼鳞坑以及造林种草等措施,促进雨水下渗,使土壤侵蚀模数得到下降,坡面径流得到减少甚至制止。沟岸坍塌现象和河床淤积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减轻。④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进。饲养职业促进着经济的发展,使广大群众爱惜永寿的一草一木。
3.3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治坡措施实施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极其可观的。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将酸枣树平茬后进行牧羊。如果一只羊就是一块银子,那就是元宝满山坡。②进行酸枣接大枣。山坡经济突破了零的状况。③茂盛的野草储备成饲料,促进饲养 业的发展。④利用修剪掉的枝条可以编织,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需要。
3.4调节服务功能
1)保持和涵养水源。保持和涵养水源是水土保持措施的核心和首要功能,包括拦截径流和减少洪峰流量。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拦蓄径流的效果都比较显著。研究表明,1hm2的森林,当其根系达到1m深时,可储水200~2000m3,比无林地多蓄水300m3。2)保持和改良土壤肥力。水土保持措施保持土壤服务功能是其生态服务功能研究中关注度最高的,水土保持措施可固结土壤、截留雨水、增加腐殖质、微生物和养分含量。研究表明,在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保土率高达95%,坡式梯田保土率84%~90%。3)净化空气。生物措施的绿色植物可吸收污染物、阻滞粉尘、杀灭细菌,从而使空气得到净化。森林通过降低风速、增加地表粗糙度和湿润度,提高了空气颗粒物沉降速率。4)防风固沙。林草措施能削弱风力,使沙尘得以沉降;风沙区的沙生植物根系发达,能固定流沙,促进沙的成土作用,改变沙地性质。
3.5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近几年,人们不断进行水土保持研究,从原来的栽树种草转换成了水土资源的综合治理。这个过程中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得到充分提升。水土保持工作在再开展过程中要考虑地质水文气候等方面,采取拦幕降水方法,把地表水逐步地引到深层次的土壤之中,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就能为植被提供更加充足的水分,有效避免暴雨的冲刷导致土壤大面积的流失,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以及减缓了江河流的淤泥堵塞。
3.6支持服务功能
1)固碳供氧功能。林草措施吸收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调节气候,增加土壤的碳储量。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提高,该区域从碳源变成碳汇。2)维持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措施让生物多样性和植被的演变均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研究表明,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形成了森林的多层次结构和多种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提高了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4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保有率少,因此,我国应格外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巨大课题,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与环境密切相关,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仍保持迅猛,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上了新的台阶,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尖锐。目前,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水资源严重短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非环保产业污染严重,局部地区的污染和生态破坏、自然资源出现短缺和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废弃物难以处理等。同时,我国的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九种气候,气候复杂多样。因此,自然环境将受到气候的强烈影响,自然环境因素不可避免地加剧了水土流失,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更加严重,例如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快速调查成果统计,新疆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麓及盆地、平原地带,其中风力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90%以上,且有愈加剧烈的趋势,造成局地山体石漠化,草原荒漠化日趋严重;黄土高原由于其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土质疏松、湿陷性强,加之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等,使其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平均侵蚀模数高达3720t/(a•km2),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其中侵蚀模数大于8000t/(a•km2)的极强烈水蚀面积8.5万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64%。
5优化水土保持防治效果的措施
5.1对防护林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整体规划策略
任何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完善、精细的统筹管理规划策略来支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依照原有计划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使后期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继续下去。首先,该规划要根据地区的实际地域情况来制定,以特殊地貌的防护林水土保持模式来制定具体工作方法,在不断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来制定解决策略;同时根据局部地域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来实施紧急预案措施,尽量将所有的突发状况遏制在萌芽中,以更好地保证防护林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要以长远的发展目光来制定整体规划,以国家的长期发展为目标,将防护林水土保持工作放到可持续发展的首位,不断坚持创新,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面貌来面对后续的工作发展。
5.2突出水土保持监管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健全水土保持方案承诺、区域评估等制度。制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三色“评价管理办法。根据项目情况采取审批与核准制,加强过程监管,确保生产建设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健全责任体系。开展水土保持履职情况逐级督查,确保监管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健全支撑保障体系。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对全区进行水土流失监测并定期公告水土流失动态,开展全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推进监测点优化布局。抓好人为水土流失卫星遥感常态化监管,组织开展覆盖全区范围的生产建设活动卫星遥感监管,各地根据情况加密监管,确保人为水土流失违法违规行为都能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
5.3 人工牧草种植策略
有研究发现,对比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更适合应用于水土流失防治。研究中专家学者对比了冰草、老芒麦、披碱草、草地雀麦几种禾本科牧草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发现:冰草使用效果较差,基本无法进行水土流失防治;老芒麦能够起到较好的土壤侵蚀防治效果,但是年径流量比较大;披碱草虽然覆盖度和密度比较高,但是容易倒伏,容易生病,耐湿耐热的能力比较差;草地雀麦具有较好的水土流失防治能力,能够较快适应环境,实际应用效果较好。草地雀麦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种植,通过对试验区进行坡面水土流失监测,发现保水能力能够达到96%,固土能力能够达到99%,种植该牧草以后能够有效降低地表径流,减少雨水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效果非常好。坡地水土流失问题受到坡度的影响较为严重,对比坡度15°和25°的坡地,同样种植草地雀麦,25°的坡地水土流失显著高于15°的坡地,但是不同坡度的坡地保水和固土能力均能够达到90%以上,所以坡度对于草地雀麦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5.4修建骨架护坡
灌区防治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修建草皮护坡来提高边坡的保护能力,在旱季和雨季进行不同的边坡修整。如总干渠旱台上边坡修建的长度要大于1.5m,对穿村庄的段落进行优化控制,这个部分的修建重点是通过铺盖坡草坪来保护陡坡,可以减少和预防水土流失。因而,要按照更高的防护原则对该区域的草皮护坡进行细化管理。可以选择规格3m×3m的骨架进行草皮护坡施工,宽度和厚度控制在30cm,这样的网格比较灵活,入坡深度可以达到15~20cm。在坡顶保护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进行嵌入。采用加固条保持水土,加固条的宽度可以与骨架方格的厚度和宽度一致。在加固条带的宽格内种植草种,草种选择要适合当地的水土条件,一般选择剪草、冰草等。
5.5落实培训教育
培训管理同样是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管理方式能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实现示范推广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要吸收以往工作经验,将重点放到项目管理和人才培训方面,积极开展与水土保持植物资源有关的研究工作,收集有效的配置,同时开发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注重培训实效并对内容进行严格把关,认真审查有关课件内容、辅助材料和授课方式,防止内容虚假和空洞。培训要根据当地的水土保持植物资源情况展开,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5.6加强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及成果转化
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主体工程的实施均按照行业设计标准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水土保持的要求。但除了主体防护工作以外,依然需要建立科学、完整的水土流失方案体系。另外,要通过水土保持的产业化、规范化、科技化、成果化及技术服务社会为原则,不断加快水土保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并以此为目标来制定技术标准,完善技术的组装配套设施,从而使成果转化工作变得更加规范、科学、简便,以提高使用者的接受度。同时,要以市场科技为导向,将水利保持形成一条经济产业链,并加强宣传力度,不断促进教学单位、科研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快地实现水土保持工作的经济化理念。
结束语
应当正确的认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这二者的内在联系。通过一系列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效提升植被的覆盖率,改善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蒋忠伟,蒋忠瑞.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径[J].吉林农业,2019(15):81.
[2]谢献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20):280-281.
[3]何玉宇,张恒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析[J].南方农机,2019,50(06):225.
[4]韩建林.水土保持在治理生态环境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7):86-87.
[5]高淑慧,周龙阁,张智芳.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8,30(1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