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落地之自上而下法则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刘杰新
[导读] 摘要:企业文化的落地,需要管理者的“自信”“躬行”;需要管理者无时无刻的“布道”解惑;需要企业管理上的“赏罚分明”。
        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沙角C电厂  523936
        摘要:企业文化的落地,需要管理者的“自信”“躬行”;需要管理者无时无刻的“布道”解惑;需要企业管理上的“赏罚分明”。管理者自信自律、德行高洁、知人善任,传道解惑,以自己榜样的力量感染激励员工,往往能使员工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良好效果,企业文化的落地自然水到渠成。
        关键词:企业文化 落地 法则
        一颗石子击打到水面上,激起层层水晕,越扩越大,越传越弱,最终无限趋零。这就是水晕效应。企业文化在传播和落地的过程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广东能源集团公司有一次组织所属单位高管开展企业文化培训,在交流中,沙角C电厂一位高管举了一个例子:某年该厂创建NOSA五星安健环体系时(安全、健康和环保体系),工作组向全体中层管理人员发了一个短讯,倡议停车时车头向外。第二天,中层员工所开的车停放时车头齐刷刷统一向外了。随后,全厂员工也都纷纷仿效,成为了一个没有成文而自发执行的规则。如今,进入沙C,停车时车头统一向外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风景。偶有“违规”者,当回到办公室想起时,也会如坐针毡,急忙回到车场重新把车停好。企业文化往往就是一种行为习惯。而沙C员工能遵守这个习惯,首先是管理层的示范作用,其次是明白车头向外的好处有三:整体美观;避免碰撞;启动高效。从这个例子中,可以得出两条规律:其一,企业文化的传播和落地,由上而下是最佳的法则。其二,企业文化要有效落地,不至于无限趋零,还必须是好文化。
        优秀的文化,其传承价值和重要作用自然不言而喻。在这里,笔者结合自身所在的企业沙角C电厂,重点谈谈企业文化如何自上而下进行落地。
        首先,管理者要“自信”。这个自信,是管理者对自身企业文化理念的信服和认同。任何文化理念,只有信服和认同,才能真心真意地执行,全心全意地维护。管理者对文化理念不认同,或者概念模糊,就不能正确引领员工的文化导向。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当管理者向属下员工传播企业文化理念时,纵使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口是心非”的说教往往难以有真正的说服力。因此,经历了无数次调研、倾听了大多数沙C人心声、倾注着高层心血和专家智慧而最终形成的“精实之道”文化体系(注:“精实之道”为沙角C电厂文化体系名称,曾获得中电联颁发的“全国电力行业企业文化成果特等奖”),要首先成为沙角C电厂各级管理者所信仰的纲领,遵循的信条,继而,管理者才能发自内心地与员工共享。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管理层和员工达成了一致的文化理念,企业的发展将是无往不胜。
        这个自信,还要求管理者对自身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有足够的自信心。企业文化要一以贯之,不能总是朝秦暮楚,就像拍拖时脚踏两条船一样,做个花心大萝卜,总有翻船的一天。那时候,不单要受劳燕分飞之苦,还得做个狼狈的落汤鸡。所以,管理者的文化思想,在一定时期内,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今天倡导以人为本,明天提出以企为先,让员工无所适从,这样只能制造企业管理的乱象。我们提倡文化的与时俱进和适度变革,是因应经济形势和电力体制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自我调整,自我优化,而企业骨子里的文化理念、价值导向应贯穿始终,而不是朝令夕改的文化盲动。
        其次,管理者要“躬行”。管理者的言行,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高层对企业文化理念或者制度,要处处以身作则,千万不能认为只是对员工起约束作用,而自己高高在上,凌驾其上。古语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员工都会历历在目。纵观许多管理上存在问题的企业,其文化理念不可谓不响亮,但最终难以落到实处,很多时候,往往是管理者第一个做了制度的破窗者,结果使企业文化失去了权威和信仰,造成了管理的混乱。企业不能仅依靠管理者的威信和人格魅力来管理员工,但一个言而有信、道德高尚的管理者,对于员工的榜样和激励作用是巨大的。此外,管理者还要充分肯定员工的价值。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员工的价值得到管理者的承认,其工作动力是无穷的。不能出了成绩就是领导的,出了错误就是员工的。这样的管理者,时间久了必将失去人心,企业凝聚力严重缺失,企业文化的落地自然无从谈起。
        第三,管理者要做个“布道者”。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在谈到自己的角色时说:“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要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员工的行动纲领,就必须通过管理者不断的“布道”。那么,要完成这个任务,管理者首先必须对本单位的企业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对其内涵有一个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读。通过自己的传道释惑,帮助员工充分认知企业哲学思想,充分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在推贯企业文化过程中,管理者要深入基层、深入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落实效果,及时与员工进行沟通,纠正员工对企业文化认识的偏差,统一员工的思想,真正起到“传递文化,播种思想”的作用。
        管理者在“布道”的过程中,不单要言传,还要身教。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落地不是来自于对纸面的员工手册、行为规范、宣传口号的理解,而是企业中高层的言传身教。因此,要恪守沙角C电厂哲学思想之“合和共生 守正出新”,中高层管理者必须率先守正,做个“心正、气正、法正、行正”之人。不断加强自身修炼,努力成为“仁智”管理者,做到修身、立德、养性、强能。这样,管理者在布道中才能有崇高的威信,坚强的说服力,充足的底气,向员工授渔授鱼,并要求其成为企业之“信实”员工,肩负“厚德善能、益邦惠民”之神圣使命,以“追求卓越 不断超越”的精神力量,去实现建设“卓越的火力发电企业”的美好愿景。
        第四,管理者要“赏罚分明”。文化体系完善的企业,一定有完善的制度和标准。但有的企业费尽心血制定出来的制度一箩筐,包罗万象,大部分却因推行不力而束之高阁;有些因执行偏差而起反面效果。企业文化的落地,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制度来执行。制度一经定化,管理者就要“赏罚分明”,严格按制度办事,通过制度的刚性来达到文化的有效落地。
        《三国演义》中,关羽在赤壁之战时奉命把守华容道,他立了军令状,承诺如放了曹操“愿依军法”。当关羽放掉曹操后,却只得了个“权记过,容将功折罪”的处理结果。而马谡把守街亭也立了军令状,当其丢失街亭之后,诸葛亮却说:“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军律何以服众?”,于是挥泪将马谡杀了。同样立下军令状,处罚结果却天差地别,只是可怜了马谡!
        按道理,马谡并不冤枉,因为按当时的律令即我们现在的制度来说,应该斩首以正军规!然而,关羽是“皇亲国戚”,所以被网开一面,马谡则来头不大,就成为诸葛亮铁面无私的见证。在现代企业中,也存在诸多类似现象,殊不知这是文化落地的大忌。决策是管理者所决定的,而使制度失去公平、公正的决策,也就使企业文化失去了公信力,造成员工的逆反心理。那么,要使企业文化理念有序推行,有效落地,企业管理者在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环境、用人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今,排资论辈,凭管理者个人喜好用人成了一些企业的一种通病,能上庸下往往成为一纸空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对干部最大的激励是正确用人导向,用好一个人能激励一大片。对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要及时大胆用起来,让干部看到只要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组织上是不会埋没的。对不作为的干部,坚决果断调下去,不让那些做样子、混日子、要位子的‘官油子’得势得利。”若企业用人环境达此境界,企业文化落地又多了一道保障。
        居高声自远。企业文化的落地,需要管理层自上而下的全力推动,更需要管理者立身高处,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管理者在员工的心目中,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榜样的角色,其文化理念和行为习惯,对员工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熏染,并引导或影响员工不同的文化导向。管理者自信自律、德行高洁、知人善任,传道解惑,以自己榜样的力量感染激励员工,往往能使员工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良好效果,企业文化的落地自然水到渠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