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的伦理困境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杨维妙
[导读] 摘要:良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需要多元治理主体的有序参与,其参与主体任何一方持有的不合作态度或行为都可能导致垃圾分类治理失效。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良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需要多元治理主体的有序参与,其参与主体任何一方持有的不合作态度或行为都可能导致垃圾分类治理失效。实践中,公民参与内部动力疲软就是阻碍垃圾分类合力治理政策顺利执行的一大难点。从公共精神的视角反思,是我国公共领域和公民社会的不成熟造成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缺失,在垃圾分类公共事务治理中表现为参与热情不高和参与行为难以持续两方面。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来,应该从提升公民的公德心与责任感入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念。
        一、生活垃圾分类难点的伦理角度思考
        第一,我国公民公共意识淡薄,对垃圾分类公共事务参与热情不高,缺乏公共关怀精神。公共意识作为公共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公共社会中占有重要作用。现实中我国公民公共意识还比较淡薄,人们只热衷于自己的私人事务,对社会公共事务则非常冷漠。首先,人们环保责任意识淡薄,没有强烈的承担起保护环境责任的意识;其次,垃圾分类意识薄弱,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垃圾分类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相结合思考,甚至有人对垃圾分类持无所谓的态度,在公众内心没有真正产生政策认同的情况下政府的宣传和指导无法起到实质的效果,导致公众分类行为比较随意;最后,因为垃圾分类作为公共事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公民热衷自身利益的实现而对生活垃圾分类有着利益短视偏见,认为垃圾分不分类不会涉及自身利益,分类得不到奖励,不分类也不会受到惩罚,对垃圾分类并无太高热情。
        第二,我国公民垃圾分类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性低,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垃圾分类参与行为难以持续。一方面,公民难以接触到系统正规的道德认知培养,公民道德素养的形成大多来自家庭及周边环境的熏陶,公民自律性和道德素养参差不齐。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公民从小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对垃圾分类自律自觉性也比较低,这就造成了公众无法很好地融入垃圾分类治理的具体工作中,公众的热情和积极性会变得很低,很多人都不能做到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参与率也较低。在有关治理领域甚至还会出现所谓“搭便车”状况,一人付出,多人希望随之受益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对垃圾分类监督与执行的力度有限,所以一旦垃圾分类的政策机制稍有漏洞,公民垃圾分类行为便难以持续,导致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形同虚设。
        二、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伦理路径
        第一,树立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的价值理念。(1)树立美化环境的价值理念。一是群体意识。城市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农村中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条件下的自给自足封闭的人际关系要紧密广泛得多,个人的行动要更多地考虑对他者和群体的影响。二是生态环境意识。

城市的发展通常会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如高楼大厦侵占了绿地,工业“三废”污染环境等。因此,绿化城市,保护环境,建立现代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三是现代化意识。它应包含科学文化和道德文化两个方面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现代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帮助市民解放思想、提高觉悟、更新观念,树立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人口观、资源观、生态环境观,加大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人和事的宣传力度,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全社会形成爱我家园、美化环境的良好风气。开展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为主体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活动,既营造良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建章建制,实现市容环境卫生、单位环境和社会环境卫生的三个优化,营造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2)树立美化生活的价值理念。要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念我们可以通过生态伦理教育来实现。第一点做法,可以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设置垃圾分类的相关课程,通过老师授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第二点做法,加强垃圾分类的制度设计和设施建设,并以社区、物业公司为主体,加强其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和具体的监督指导。第三点做法,将垃圾分类工作推入到社区治理,要充分发挥居民公众的主体力量。此项工作可以由社区所在的街道带头,依靠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志愿组织等社会力量来协动,有效调动社区内每一个居民的参与意识,通过给居民发放垃圾分类手册,阐述垃圾分类投放相关要求等方式来引导居民对生活垃圾的正确投放。
        第二,培育与提升公民的公德心与责任感。(1)提升居民的责任感。首先,居民应意识到和做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居民,在垃圾分类处理中需要从垃圾排放的源头将垃圾分门别类,这样可以减少垃圾在后续处理过程中的诸多程序。其次,有了责任和义务的制约,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也十分必要。不仅需保证从源头上给居民强化环保理念,强调“保护地球资源”的责任心,更应在其他社会支持系统中借助外在力量促使环保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强的居民形成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例如,居委会能够联合物业对居民的行为展开有效的监督。对于一些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以及不了解如何进行分类的居民,如孤寡老人等,居委会工作人员应该提供耐心的教导,亦能够让志愿者直接前往他们家里去进行指导。做好垃圾分类,解决好垃圾问题,在众人合力之下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适当的惩戒,对于个别不分类的居民可采取批评教育,在大环境下,使得不习惯垃圾分类的居民越来越少,最终促使居民群体都能养成好的投放习惯,和谐共赢。(2)培育公民的公德心。一方面,要从源头上抓起。以家庭为单位处理好垃圾分类的责任和义务,是处理垃圾的第一步。特别是对于儿童和少年,更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公德心的教育,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不乱扔垃圾,主动捡垃圾保护环境等公共道德意识。努力培育居民们养成文明环保的良好习惯,为共同营造绿色地球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将志愿者的示范与引导作用调动起来。城市垃圾分类是不是能够落实到位实际上和城市社区志愿者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政府应该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如帮助建立一个专门的志愿者协会,并向社区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和各项支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