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丹 (北京师范大学什邡附属外国语中学 四川 德阳 618400)
【摘 要】 随课微写要准切入点。利用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在想象基础上扩写诗句。具体分三类:浓墨重彩描写型,情节补充型,体会哲理联系生活型。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想象 描写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9-017-01
马正平教授说:“随课微写,要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技巧落实到句子上。这是一层层的关系,因为文章写作落实到灵感状态是句子写作。只有把句子写的好,才能把段落写的好。从句子的展开开始讲,只有这样才能把随课微写落到实处。” 笔者非常赞成马教授提到的“只有把句子写好才能把段落写好”的思路。那么句子写得最优美的当然是中国的古诗,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想象和联想,描写或扩写的随课微写训练。这就是用古典的精髓来滋养微写作很好的方式。
一、有的放矢,找准训练点
吴勇老师说:“随课微写的训练点必须基于学生对课本的读透,读熟,还有读懂的基础上,在读透读熟读懂的基础上,开发训练点。这时训练点的出现一定能水到渠成。因此笔者把本次古诗与微写作训练相结合的训练点放在了七年级下册的13首古诗的学习中。为此,笔者将这13首古诗,分为了三种类型进行教学,以此来训练学生关于用一些诗句来想象画面的微写作。
二、类型与策略
1.浓墨重彩描写型。’ 例如王维的《竹里馆》,韩愈的《晚春》,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些诗句都侧重于写景。但是这些诗句并不铺排直叙,而是通过勾勒和切中肯綮追求诗外的意趣风貌。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往往刻画不细致,有某种朦胧性。以“独坐幽篁里”,“幽篁”是一种怎样的自然清幽的状况。
“明月来相照”,“月色”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们把这样的清净没有喧嚣的场面描绘出来。让学生用翻译,多角度描写,加修辞,动静结合。这就可以把空白的写景,描上自己的色彩,丰富画面。
2. 情节补充型。例如,赵师秀的《约客》,岑参的《逢入京使》,杜牧的《泊秦淮》,李商隐的《贾生》。“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些诗句侧重于叙事。但是由于诗句的言简意赅,诗中所叙的故事情节不够清晰或者不够完整。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古诗中的情节线索,设计好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发挥想象对故事进行必要的扩充。适当的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以此来充实诗句的情节。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为例:为什么有约不来是天气的原因,还是朋友有事?在库写时就该考虑起因天气等情况。“闲敲”,诗人怎样挑起心情,怎样闲适悠闲嘛?还是寂寞,都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补充完整情节。翻译。起因背景身份。加人物描写。
3. 体会哲理联系生活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陆游的《游山西村》。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不畏浮云遮望远。自缘身在最高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都是侧重于讲深刻哲理的诗。古诗中的哲理往往寓于形象中,空白地带更广。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使其感受诗的底蕴进行恰当的联想。“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这就要教师指导学生体会诗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由诗的物象提炼和升华。以“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为例:为什么下了山了?还有山拦?首先,在崇山峻岭中,肯定是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同时,诗人杨万里作为南宋的主战派。不为当时的。统治者。说喜爱。肯定也是仕途困难重重。同时,作为学生的我们也要放远眼光,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翻译家,诗人的境遇感受,自己生活实际的构思方法可以打开学生的扩写思路。
三、总结感悟
古诗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瑰宝。精炼概括,高度浓缩,内容相当厚实。诵读积累古诗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积淀学生的语感,而且还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将古诗与微写作结合起来,用经典滋养写作。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理解的方式。必然让学生们获益良多,让写作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