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亮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中学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其一,审视如何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培育学生语言素养,助其建构言语体系。本文以几首古典诗词为例,在诵读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探究贯串诵读的教学策略与价值,旨在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显性学习方式,思维训练与审美鉴赏为隐形学习方式,潜移默化中促成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关键词】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贯串,诵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有关“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表述点出了三个关键词:其一,主动,建构与运用的行为是学生自发主动的;其二,个体,建构的结果与运用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显神通;其三,语言情境,课堂需要有情境的设计来诱发学生的自发语言行为。
综上所述,哪一种教学方式可以一箭三雕?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道: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古人百年前就已经体会到“诵读”这一种方式在理解文意体悟文情感受意蕴上的作用。也就是说,诵读是通过语言建构的学习方式,促进思维的理解和鉴赏的深入,推动浅层阅读向深度阅读的迈进。诵读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言语实践行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促进思维的提升,带动审美能力的创造,使文化教育得以自然渗透。即以语言为内核,逐层落实核心素养(如图1)。
笔者以几首诗词为例,尝试以读串学,以读促学的教学方式。
一、一读节奏明文体,读出诗原味
王宁教授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指出:“课标”进一步强调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必须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语文活动,对于语文素养的形成,经验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诗词教学中,诵读是通过任务性的语文活动积累语言经验的学习方式。
诗歌是合乐而唱的文体,《诗经》《楚辞》、乐府诗以及后世的律、词、曲,我们都能清楚地发现古人对音乐的不离不弃。在进行诗歌诵读时,是无论如何不能忽视韵律的。
诗歌的韵律第一体现在节奏,即音调或语法上呈现出的规律性停顿,也称“音顿”。以《诗经》作例,因其大多是四言体的民歌歌词,于是逐渐形成两个音节为一拍的节奏,即“二二”拍,两字一停,整齐匀称。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到了五、七言诗,因多出一个畸零的单音节,所以节奏上常常表现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以及“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式,吟咏时明显比“二二”拍来的更灵活、顿挫,形式上也更具美感,这是音乐上的进步。
具备了节奏意识,不妨让学生自主应对,先行划分节奏,并按照节拍反复朗读,力图以此打破语言的“陌生感”,主动积累、整合、吸收、掌握的语言文字特点及规律,初探诗歌端倪。进而注意到节奏中的一些变式,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有效理解。以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一句为例,前一句是七个音节,后一句是九个,节奏少见,难理解。开篇自“噫吁嚱”至“开国何茫然”都为短句,不超五个音节,读起来节奏明显较快,学生通过把握节奏的变化深入品读这里的诗句,不难发现:李白是刻意放慢节拍的,在高险的悬崖峭壁上开山、凿石、架木,是何等的艰难,作者以慢速逐一呈现,为的就是体现这一“难”字,意义的完整也就印证了之前节奏安排的合理性。
二、二读音韵体文意,读出诗韵味
诗歌的朗朗上口离不开押韵,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它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就形成韵脚并产生节奏,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串起来。不同的韵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甚至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我们可以比较这两首词:
《望海潮》中“嘉、花、娃、霞、夸”字押的是a韵,开口音;而《如梦令》中“骤、酒、旧、瘦”字押的是ou韵,闭口音。韵脚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与这首诗歌的旋律走法有极密切的关系,所表现出的情绪色彩也完全不同,开口音开朗阔大,闭口音相对细腻低沉,我们将这样的韵律特点代入学习这两首词,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一次又一次恬吟密咏中,感受那音调,那韵律,那引起共鸣的情绪……都在课堂的反复诵读中,这种涵咏强调主体性和内悟性,强调自我身心的体验,更是对学生的思维强化。
三、三读平仄明文美,读出诗趣味
诗歌的音韵之美还在于它的抑扬顿挫、高下缓急。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即平、上、去、入,“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对应现代汉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上、去、入”则对应第三声和第四声,因有高低起伏的变化,所以统称为“仄声”。平声可以读的长且空,仄声则短且实,以统编版必修(下册)杜甫《登岳阳楼》一诗的平(—)仄(|)为例:

出句和对句相反,下一联的首句和上一联的尾句相同,这就是律诗中“粘对”规则。明确了平仄规律,再来读诗,又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和体会,再以李商隐《锦瑟》一诗首联中令一线教师苦恼不已的“思”字为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它的平仄律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思”字在这里读四声,但令大家费解的是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并无sì音,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格律的知识来解决了。此处若读一声,即为平声字,那么下句就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而句尾三个平声连用,就是“三平调”,这是古体诗的专用,做近体诗时是需要极力避免的,而李商隐作为一个格律严谨的诗人,无论如何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
四、且吟且啸悟文蕴,读出诗情味
叶嘉莹认为,掌握了诗歌平仄的声调,还有它的停顿跟押韵等顿挫的节奏,其他高低长短都可以自由发挥,最终的落脚点应该还是在诗的神情理趣以及作者的喜怒哀乐上。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氓》教学实践为例。
《氓》中的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每一次出现都对女主人公情感变化起到了强烈的烘托作用。三读淇水,三悟诗情: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水是女主人公正沉浸在爱的蜜河之中,怀揣的是少女的那份天然的幸福感,诵读时声调不宜过重,节奏适宜轻快,方能读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甜蜜与美好。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时,曾经的执手相看泪眼业已灰飞烟灭,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痛而又惘然。这里的“汤”和“裳”都是ang韵,属开口音、阳部韵,发音时嘴巴尽可能张大,鼻音往上冲,这样夸张的发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女主人公凄婉悲怆的心境。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有边,思念无边,恨意无边,是对男子的指责,也是给自己下的决心。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节奏的变化,单数句读的稍缓慢、悠长,双数句短促、坚定,这样一对比效果就出来了。
总之,古诗文课堂立足诗文诵读,吟奏音律起合,“授之以渔”,是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它既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包括了学习内容和实践的一体化。通过反复诵读,可以更好地感悟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趣,品味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的诗情诗性,又倘能将之前诵读中的诸多体验反用之于诵读,那么学生的吟诵水平也一定能再上一个台阶,不亦乐乎?
【参考文献】
1.王宁 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昌茂.平仄在近体诗格律中的地位和作用[G].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08.
3.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N].光明日报,2013-0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