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国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九户镇河沟小学 山东省 滨州市 256211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仅仅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知、情意感悟的理解过程。如果模式化、公式化的“阅读理解”只会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文字的工具。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能震撼心灵的段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感悟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本文我将以自身教学经验来探讨语文教学如何使学生感动。
我在教学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桥》时,是这样引导的:当读到“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文章读到这里,耐人寻味,读者恍然大悟,原来文章中的党支部书记——“老汉”是他的丈夫,被“老汉”斥责的小伙子是她的儿子。此时我引导学生,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同学们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
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动写一段话,教师先来个煽情催泪: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同学们的心灵真真切切的受到了感动,人人眼睛里流着泪写完这个片段。
有人说过:没有情感支撑的语言只是一种苍白的符号,没有情感流淌的教学只是一种冷漠的训练。在语文教学的多彩生活里,每一堂课都是学生生命中的唯一的纪念。一堂堂受到感动的课,像一棵棵小树,种进了他们幸福的童年,扬起了他们人生感情的风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不是没有感情的生命。
我真的很欣慰于自己的感动和泪水。我不想遮掩自己的这份感动和内心深处的情感,我渴望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份心灵的震颤。于是,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让人流泪的文字中间,用感动的双手掬起一捧捧心灵的花瓣。为学生营造着一种动情的场面,我感动了,学生感动了,这样的情感共鸣记忆深远。
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一课时,如何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呢?
一是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把最受感动的地方划记下来,多读几遍,精彩的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再让学生把自己受到的感动与大家分享,特别是引导西蒙死去的场面;二是感受穷人的悲惨命运: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两个孩子睡得那么香甜。这不由地让我们想到:就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就在西蒙奄奄一熄的时候,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那此时她会怎么做?又会说些什么呢?冰冷的双手会抚摸孩子的双颊,晶莹的泪珠会滴在孩子的脸庞。这场面无不让人动容。再来读读吧!此时我播放哀婉的轻音乐《眼泪》作为情感背景音,效果非常好。我这样设计意图是:此时让孩子们充分地展开联想,他们能很快调动起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感知这一场景的动容之处,真切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加之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哀惋的音乐,完全把孩子带入情景之中,读来情真意切!三是感悟桑娜的善良:感受桑娜义无返顾的举动: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走了,一户穷人家唯一的一个大人走了。这对于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来讲只意味着一条路、一个字──死。可幸运的是──桑娜抱回了两个孩子。此时的桑娜,她有没有多想?想到以后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更苦?丈夫会不会更苦?自己会不会更苦?这些问题学生都一一作了回答。
用桑娜自己的话讲“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感受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可这一抱却给桑娜的内心带来极度的不安。让学生再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看看你能体会出她的什么感受。此时播放钢琴曲《命运》)后悔、紧张、担忧、害怕,这所有的感受搅得她心神不宁,这种感觉就是──忐忑不安;只是抱会两个孩子,怎么会让她如此地被受煎熬呢?这都是因为他们也是──穷人!说说哪里能看出桑娜一家也非常穷?面对着熟睡的七个孩子此时的脑海中会浮现些什么?是啊!越想越担忧、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着急,此时的她坐立不安!课文进行到这里,我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从吃的、住的、用的、劳动环境等多个角度,深切感受穷人的悲惨命运,此时的孩子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联想到桑娜将来的境况。正是这想都不感想的将来,搅得人忐忑不安。此时的学生读来挠人心扉、潸然泪下。在有情感的朗读中与穷人展开了对话,在对话中感受到了穷人美好的心灵。当我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眼泪夺眶而出,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了。
课文中有令人感动的地方,就需要心灵的泪花,正像干涸的荒野需要甘霖、冰冻的雪原需要暖流、寂寞的空山需要鸟鸣、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这样的感动是孩子们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江河。语文教育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这才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真谛,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高效课堂。只有唱出拨动了心弦的歌,才能感动人。
作者简介格式
作者姓名:刘爱国
性别:男
出生年月 1965年12月
籍贯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九户镇刘英勃村
单位名称: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九户镇河沟小学 邮编:256211
学历/职称: 大专 小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