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兴平市南位镇中心小学
摘要: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学生只有进行深刻的实践体验活动,才能走向深度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尽情地想象、创造,并不断发展,吸引其投入深度学习,将语文课堂变成一个充满磁场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需要基于更有意义的创新实践。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深度学习
引言
就小学语文深度学习而言,其中的深度不是指知识的难度,也不是思想的拔高,更不同于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而是以儿童的眼光和思维进行学习时所能达到的相对高度。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深度学习来提升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笔者结合本校儿童读写互动创意微课程,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进行研究。
一、语文深度学习的主要特点
(一)内涵取向
从单一要素转向整体综合“语文深度学习”概念从孕育期到萌芽期,再从发展期到深化期,其内涵取向在不断发生着或大或小的裂变。具体而言,这样一种内在取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的层次。微观层面,就“语文深度学习”应达到的目标要素来看,中前期主要强调单一的认知要素,即高阶思维的形成;中期则转向语用能力的培养。无论是高阶思维,还是语用能力,都是语文深度学习的重点,但还停留于单一要素的层面。可喜的是后期实现了目标的整体性地转向,在语言和思维要素之外,还强调目标中的审美、文化等其它多元要素,亦即“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宏观层面,就“语文深度学习”概念所关涉的内涵维度来看,从孕育期的“高阶思维”学习目标的界定,逐步扩展到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社群文化等诸方面的界定。可见,无论是目标要素,还是内涵维度,语文深度学习的概念演进明显表现出从单一要素向整体综合的嬗变。
(二)技术路径
对应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六个等级,“表层学习”停留在“识记”“理解”较为粗浅的层次水平,而“深层学习”则指向“分析”“应用”“评价”“创造”较为深刻的层次水平。
二、小学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
(一)调整角色意识,让深度学习更专业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师和学生“对话”的过程,只有在学生的学习动机被诱发,学习思维被启迪,求知欲被激发后,课堂融入了自己的主观创造,才能形成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课堂的研究才更加有深度。教师是一个倾听者,在学生说话的时候耐心地辨别,并适合进行引导,在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后,教师要提炼信息抓住最核心的精华,教会学生可以聚焦于一个词、一句话、一份情感、一处技能,切入文本。此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解读文本,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想,文章精彩的词句,深刻的寓意,在自我的发散性思维中得到充分地理解。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这是深度学习的前提和保障。学生只有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将新的理解感知渗入已有知识结构中,形成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深度学习才有初步的成效。
(二)多层次推动,让深度学习更全面
首先要释放学生深度参与的欲望,兴趣是很好的领路人,人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
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形式也很多,如小组讨论、主题探究、专题拓展等。与学生共学习《天鹅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质疑,感悟生命的美丽。“30年过去了,老人每讲到这个故事,都是那样的深情,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老人的吗?”此时学生思维开始活跃,“老人为什么没有开枪?老人为什么悄悄离开?老人为什么再也没动过那把枪?天鹅到底因为什么使得老人放弃打猎?”爱因斯坦曾经表示相比解决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讨论,使得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更加明了。在课堂交流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面的广阔性、问题研究的深度、构建生成度。其次,知识的深度开发,必须拓展延伸在《安塞腰鼓》这篇课文中,语言有着意蕴美、情味美,让学生用上“好,还在”这一句式进行点评,学生可以从“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结构特点”等着手,通过句式训练拓展,让学生有话说,加深了理解和体验,使得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述一个表演场面,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式进行生动刻画。深度学习重在思考,贵在实践,妙在延伸,让学生真正学起来,让语文课堂的内容更加充盈和丰富。
(三)基于形成学科思想,激发深度学习
语文学科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它贯穿整个语文学习,是领悟语文学习的精髓。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深度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首先,学生对古诗的朝代背景、诗人简介等缺乏基础性的认识;其次,诗歌意境的体悟是较为抽象的;同时,诗歌还涉及古今异义等很多知识点的理解。《池上》一诗中“撑小艇”的动作,“偷采”的行为不能准确定义,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具有很大挑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每句古诗都转化成直观的动画,化难为易。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并让学生做“撑”、“偷”等的动作,感受小男孩的心理状态。最后,学生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将诗歌串联成一幅动态的画面,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了学生的直观体验和感性认识,增强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学习《小池》时,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与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联系,依据想象画面,理解诗歌意思,体悟意境,降低学习难度,逐步形成理性的学科思想。
三、语文深度学习未来走向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这无疑内在要求语文学科教学也要做出新的回应。如何更具体地明晰语文学习之于人成长的意义,探析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意蕴,我们就不得不回到深度学习,不得不回到学习本身。从根本来说,无论是深度学习,还是各学科的深度学习,都离不开对学习本身的理解。学习是属人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澄明“人是怎样的存在”,对于学习而言,既是基本前提,又是理论核心。而深度学习作为新时代人类的一种学习形态,或者作为一种理想的学习本体存在,包括学习主体、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四个基本方面。就语文深度学习而言,亟需在这些方面确立符合学科特有性质的基本取向。
结束语
深度学习是一项繁冗复杂的工作,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落实难度不易,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挥引导作用,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规律组织学习,基于多种多样的学习策略,促使学生更好的享受语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朱冠军.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求知导刊,2019(39):23-24.
[2]赵世平.基于语文深度学习的五星评价与管理[J].学周刊,2019(05):92-93.
[3]朱慧子.小学语文课堂中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48-49.
[4]丁美君.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8(33):53-54.
[5]王美娇,王岩.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