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刘成良
[导读] 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体现出了生命意识的培养。
        刘成良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劳店镇中学,山东 滨州 251800
        摘要: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体现出了生命意识的培养。本文对初中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生命意识;培养
前言:
        生命意识的教育培养,是开展所有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语文的教育开展过程中,融入生命意识的培养教育,更有助于初中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帮助其更健康的成长。在初中语文的教育过程中,开展生命意识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在初中语文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生命
        语文知识教育的开展,不仅培养学生的文字语言知识,更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开展中,要从教学素材的内容中,培养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价值。
        比如在初中语文的教育过程中,从动物生命的角度进行文章《斑羚飞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的以此为例,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在《斑羚飞度》的文章中,一群斑羚,在面对生死的选择中,为了追求整个群体最大化的生命存活可能,一半的斑羚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正是生命的意义。教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巧妙的将斑羚的选择引申到关注自然生命的角度,进行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注、培养,加深学生理解生命、珍爱生命。
        又比如,在进行文章《春》的教学过程中,文章通过春天的景色描写,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春,会被赋予更多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作者朱自清的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将春天中的景物进行移情,更好地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春风、春花、春草、春雨、春景的描写,优美生动的语言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散文化的描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从大自然的恩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解读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改变之前“征服大自然”的认识,重新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珍惜生命。
        还有,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生命的理解,不仅有自然生命的内容,也有高贵生命的内容。比如在《梅岭三章》的教学过程中,在抗战革命的危难时期,革命家陈毅被困在梅岭,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利用三首诗的写作,来表达内心的革命之情,其临危不惧、意志坚定的生命感悟值得当代每一个初中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在讲解诗歌的过程中,要从诗歌背后隐含的生命价值意义中进行阐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真正的意识到当下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爱生命,理解生命。
二、在初中语文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生命
        在初中语文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同情心的建立,学会尊重生命。比如在进行鲁迅的文章《孔乙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鲁迅笔下小人物孔乙己的命运进行解读,在孔乙己所处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孔乙己的生命也如同草芥一样,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同情。教师要注意从封建社会的角度中进行讲解,强调在那样的社会中,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命是没有价值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从而激发初中学生同情心的建立,并及时的对当代的社会进行对比,要求学生更多的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帮扶的活动,建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从尊重生命,到敬畏生命,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两种意识的培养综合起来开展,更好的培养学生生命的意识建立。

比如在教材文章《背影》的教学过程中,作者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背影进行描写,写出来父亲的平凡,也展现了父亲的伟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文章的讲解中引申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并不断的反思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感受父亲的关爱,从尊重父母的角度转化为尊重他人,从而建立尊重生命的情感意识。同样的情感转化还可以从教材《泰坦尼克号》的文章中得到体现。作为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描写,从船上每一个人在面对灾难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情感进行真实的讲述,不管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还是其他人表现出的亲情、友情,都是一种爱的力量,也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在面对巨大灾难的时候,人们迸发出来的情感往往具有更大的魅力和吸引力,能够感染更多的人。教师在进行文章讲述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影片的播放进行更直观的教育,引导学生从尊重自己的生命、敬畏他人的生命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去欣赏生命,体验生命,从而完成尊重生命的情感建立。
三、在初中语文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在当今的社会中,各种复杂的情感因素影响,初中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的冲击,发生一些初中学生自寻短见的恶性事件,在另一个角度的对待中,也说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培养。比如在进行文章《再塑生命》的教学过程中,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但是她在面对生活困境的过程中,并没有退缩,也没有害怕,而是选择积极的面对,从而在脆弱的外表中完成了强大生命的建设。教师要对文章中隐含的情感进行深入的解析,要从海伦凯勒积极的生活态度中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要在面对困难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面对,勇敢的承担,并建立热爱生命,不轻易放弃的心理意识。
        同样在文章《热爱生命》的教学过程中,两个处于崩溃边缘的“生物”,在面对死亡的过程中,如何搏斗,如何获胜,如何保存生命的过程,不仅是主人公重获生命的一个过程,也是主人公热爱生命的一种努力。因此,在这篇文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有关青少年放弃生命的新闻报道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不管是在哪一种生活的情境中,都要勇敢的面对,不能轻言放弃,要对生命背后隐含的价值,承载的情感进行深刻的理解,建立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养成勇敢面对、热爱生命的意识,减少各种悲剧的发生。
四、在初中语文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升华生命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升华生命的意识。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最终都要以精神的价值得到体现,因此,在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升华生命的能力。比如在进行不同的生命感悟教学中,都要可以的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情感的一种体验,在《我深爱的土地》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要理解作者艾青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深爱之情,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情感,建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意识;在进行文章《归田园居》的诗歌学习过程中,要感受到作者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一种热爱,并上升到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坦然面对之情,从而更自如的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养成坦然从容的心理。在文章《老人与海》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感受到对生命的抗争,建立不屈不挠的心理意识,养成勇敢探索、无所畏惧的生命感悟。
结语:
        在长期的教育开展中,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尊重、热爱和升华的情感,以致于出现很多的悲剧事件,延伸形成社会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蒋宝山.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42.
[2]马宝太.论生命教育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85-86.
[3]涂勇,张倩.点燃生命火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4):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