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军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首善镇东关小学 722300
摘要: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而创新则是实现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育现状以及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研究
1 小学数学教育现状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数学课堂的印象都是较为刻板的。现在的许多小学数学课堂还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讲。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所有的计算方法,数学定义等等。然后教师再向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得到更多的练习。在这种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之下,许多学生就很容易丧失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而针对小学生来说,小学生都较为好动,很难静下心来听取这些传统形式之下的数学教学模式。可想而知,这样方式进行的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极期低下了。并且一些数学教师还会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运用能力进行考察,如果学生在数学检测中得到一个不太理想的成绩,教师再进行批评教育,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充满畏惧,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让学生很难实现较好的数学学习。
2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法
2.1 创新指导方法,提升学生创新素养
改革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领略和掌握知识内涵和思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特征,有计划地开展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工作,教给学生基础、简单的学习方法。以题干为契机,帮助学生把握关键问题和条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准确的判断。学生能够就此形成勤于创新、独立思考习惯,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和数学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知识点的学习中,如果教师只是用传统方式讲解,做知识点的课本内容叙述,显然无法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各知识点的联系。此时教师不妨先用思维导图搭配上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学生整理知识,则能够获得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方便,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
2.2 注重“不和谐杂音”,培养创新精神
总是发现一些特别完美的课堂:孩子们说话顺畅、完整、全面;课堂环节完整、用时合理、结构紧凑,一切都顺风顺船靠岸,容不得半点磕磕绊绊。这样的课堂固然好,但却恰恰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培养。窃以为,那些不完美的课堂,那些“杂音”较多的课堂,那些“不和谐”较多的课堂,才恰恰是培植孩子们创新之芽的课堂,才是更值得我们付出心血的课堂,才是意蕴十足的课堂。那些孩子们没有说完的话中,那些一知半解中,那些磕磕碰碰中,或许就有“闪闪发光”的因子,就能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如在《圆》的教学中,有的学生用圆规画出一个圆来,而教师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在电子白板上画出了一个圆,偏偏有一个学生有点特别,与众不同,他说:“我不用圆规也能画出一个标准的圆来。”原来,他用瓶盖画出了一个圆。谁能说不行呢?谁能说利用一根绳子外加一根铅笔就画不出一个圆来?就地取材,利用眼皮子底下的材料,不借助电子或工具的优势能够画出一个标准的圆来,才是本事,才是创新,才是值得肯定的。
面对学习实践中的另类行动,另类理解和另类创新,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予鼓励、支持和实施的平台,而不是否定、打击和屏蔽。
数学教师应珍惜那些难得的生成性契机,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们的创新火苗,让创意汩汩而出,让灵感悠忽产生,何乐而不为呢?
2.3 教学中合理创新方式,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定义和概念的联系性十分突出,属于不可分割整体。教师教学中需要用到创新手段和方法,串联所有知识,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用这一完整、健全的知识系统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分析、去思考,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一定要理清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要在课堂上合理使用类比教学方式,让学生脑海当中的知识体系形成横向、纵向同时发展。要改革与创新模式,帮助学生连线搭桥各个知识点,树立知识关联,绝不能容许各种错误的重叠和交叉。要活络学生思维、明确学生目标、清晰化学生思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知识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通分性质与概念,教师不妨用这样的案例进行教学:假设今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买了一袋子苹果,而妈妈买了5个苹果,请问今天家里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我们能否直接将一袋子苹果和5个苹果加在一起。学生立刻回答不可以。随后教师问: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以此为基础,引出通分概念。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统一基础,了解了通分知识。这种生动且形象的案例能够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快速解读概念,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与水平。
2.4 导入阶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很好管教,基本每逢课铃响起,学生就已经安稳的坐在了课堂,等待教师教授知识。不过不少学生虽然从身体状态上看已经老老实实的进入课堂,但实际上不少学生的精神状态此时非常恍惚,思维还在课间兴奋阶段。很多教师都反映过,不少学生在课堂的前10分钟阶段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而达成高效教学的目的,需要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对此教师需要合理把握导入环节,要按照传授内容和教学特征,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让导入变得更具趣味性,吸引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这样学生才能够顺利融入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夯实基础,同时也是为突破难重点知识创造前提。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方面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学生很喜欢的分西瓜活动导课。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这样四名十分要好的朋友一起买了一个西瓜,其中小米说自己想要西瓜的1/4,小艾说自己想要这个西瓜的2/8,小刘说自己希望能够得到西瓜的4/16,小强表示说一定要西瓜的8/32。请同学们帮这四名朋友分一分西瓜。在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开始了思考。学生对于这个话题表示十分兴奋,充满了兴趣。在学生给出答案以后,教师就可以说:为了让每一个人的愿望都能够满足,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切两刀的方式分完西瓜呢,大家觉得老师的方法可以不。学生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又一次陷入思考,学生各抒己见的讨论,学生的意识成功进入到课堂。每一名学生都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致,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结束语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视创新理念,在教育事业中也是如此,教育事业需要在创新思想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实现与时代的共同进步。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就是教育事业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不断地探索下,结合实际,针对小学的数学教学得出最为合理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数学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泽.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143.
[2]张长义,董惠英.让“合作”之花在课堂中绽放——浅谈数学课上合作学习的策略[J].学周刊,2020(1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