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微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十二小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这对于优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围绕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小学生综合发展的关键。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
一、生活化方法解题
数学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生活化的案例教学,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拉近学生与学科距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食物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为例,为学生设计一个生活化的数学问题:300 克面包中含糖量为 67.5 克,200 克空心菜中含糖量是 10 克,那么这两种食物哪种含糖量较高呢?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在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理解与认知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才能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计算问题,数学教师若是无法为学生们创设出符合学生特点的计算情境,将会让学生认为解决计算问题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仿佛进入真实世界一般,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下促使学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逐步帮助学生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关于相加问题时,教师将“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到课堂当中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当中深入意识到多次相加的目的,更顺利地实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在整个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让乌鸦顺利喝到水,学生情感获得一定的满足,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助力。而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情境教学所带来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三、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问题解决”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就是以问题为引导,教师不再是提出问题的主体,还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相关的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自主地提出。教师可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进行“面积”教学时,在长方形面积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针对长方形面积的教学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正方形的面积要怎么求,教师可以给出有关例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此过程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问题解决思维
联想属于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能够让有关概念接近,获得全新的结论。利用联想,拓展思维,巧妙的进行问题解决。利用联想,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将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探索出问题解决的有效渠道。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圆中方”面积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进行联想,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四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构成一个正方形,再联想它们还能够怎样进行组合呢?有的学生说:将两个小三角形的长边重合起来,组成一个边长为圆半径的小正方形,另外两个三角形也如此。还有学生说:将正方形沿对角线分为两个三角形,将它们联想拼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半径。另外的学生说:将四个小三角形联想为一个大长方形,长为直径,宽为半径。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将三角形、正方形以及长方形等联系起来,经过转化良好的解决问题,培养出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
五、合理布置练习题
新课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练习环节是一节课的精髓。可这个环节通常会被大部分教师所忽略,大部分教师对教材内容生搬硬套,只是让学生们做完书上的练习,做一道题讲评一道题。实际上,教材上的练习大部分属于基础阶段,与例题模式大概一致。针对这种类型的练习题,学生不需要多加思索,只需要套用例题方法就可以获得正确答案。长久下去,将会逐步降低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短暂的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精心的将每一道练习设计好,通过灵活练习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另外,教师还需要重视设计逆向思维练习。通常来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顺向思维,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长久下去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设计练习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六、寻求优化策略
数学问题的解决通常具有多种方法和途径,学生的灵活运用程度是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需要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大胆地猜测和推理,在主动的探究中发挥学生学习潜力。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过多,导致学生理解不到位,主动性被打压,被动陷入重复的题海战术,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策略分析,切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铁路上两车同时相向出发然后相遇问题的探究活动中,求在一定条件下求快车比慢车在单位时间内多行驶的距离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一方面可以从分别求出快慢车每小时的速度进行解答,另一方面也可以先求出快车总时间内多行驶的距离,再用总时间求出单位时间内的多行驶距离。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探究,实现数学知识实际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都能够更加高效灵活。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还要具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榕.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26):197.
[2]李慎发.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A]. 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3.
[3]钱雪娇.试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教学的高效开展[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3):207+209.
[4]李超群.关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