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申亮
(湖南省怀化市靖州飞山小学 湖南 怀化 418400)
摘 要:劳动教育是以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贯彻落实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小学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教育。劳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生意义的渗透已逐渐被家长和老师们高度重视起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劳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渗透小学劳动教育有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增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不断渗透在小学教育阶段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内生意义
引言
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和关键阶段就是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门课程,在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已逐渐被家长和老师们高度重视起来,小学数学教学中添加劳动教育能够让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让小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真正意义,从而创建一个有智慧、有价值、有文化的教学成果。
1劳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生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中《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新时代下的大中小学生的教育课程除了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以外,其他的课程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等特点,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添加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利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一些相关的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断渗透,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开端。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有效渗透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内容,让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实际应用问题有更好、更直接的理解,例如,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广角”部分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烙饼问题、有效整理房间问题、长度和重量的测量问题等;另一方面,小学数学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劳动教育有效渗透,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真正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是小学阶段每一位数学老师必须担负的时代性教育任务与责任。
2小学数学教学中添加劳动教育的策略
2.1通过劳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数学老师通过劳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设计合理的数学实际教学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小学生掌握的数学实际教学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在设计合理的数学实际教学问题是要依据从易到难的原则,所提出的问题也必须是简单易懂的,使得学生能够听懂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够主动去解决问题,进而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实际教学学习兴趣。在课程的难点,老师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一步步地利用所学知识,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解决问题。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始终处在一个思考的状态,当回答出正确答案时,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还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注意力集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小学生而言,通过劳动教育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合理安排时间问题》的教学中,让老师通过劳动教育来不断渗透数学新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为他们一边在教学生劳动实践课,一边在教数学课,从而推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时间问题。老师向学生出示几张妈妈烧饭、洗衣服、淘米等过程的图片,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安排能够使时间最少,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明白时间的重要性,从而来珍惜宝贵的时间。
2.2通过劳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缺乏一定的劳动教育,那么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时,脑力和体力是同时发生的,尤其是在有劳动参与的知识的形成中,会时刻推动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劳动教育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劳动教育直接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而不是只将学习新知识时的动手实践作为主要的动手实践的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添加劳动教育更多的是脑力思考。如果只是单纯的动手实践,那么就失去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添加劳动教育的主要意义,也失去了学生对动手实践学习的理解,容易让学生对于动手实践学习和劳动教育的误解。老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添加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亲身经历活动过程并独自解决问题。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图形的变换》的教学中,首先,数学老师通过讲授法、演示法和实验法向学生们展示图形的对称、旋转和平移三种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然后向学生出示《图形的变换》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动手去画一画对称图形、旋转图像和平移过后得到的图像,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图形的对称、旋转和平移三种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来为班级设计一张图纸,并向学生们展示,全班学生投票选举,选出最好的方案,进行班级改造,这样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劳动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2.3通过劳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们学习一切新事物的前提,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来说,兴趣远比老师们“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更有效。因为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还身处在一个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好奇的状态下,会被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正常现象。因此,老师要将学生的日常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合理混合,从而使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触与学习更加一清二楚。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合理安排时间问题》的教学中,让老师通过劳动教育来不断渗透数学新知识,《合理安排时间问题》课程的沏茶问题贴合实际,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数学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讨论来总结沏茶问题的正确顺序,“洗水壶和洗茶杯(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11分钟”,在其中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没有加洗茶杯和找茶叶的时间呢?从而推出《合理安排时间问题》课程的沏茶问题的重要意义,同时又让学生懂得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并且还能够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让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还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
结语
劳动教育对于现阶段“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只对数学教学发挥了重要意义,对于其他学科也发挥了不可缺少的意义,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应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实践性、创新性原则的教育模式来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杨旭.劳动教育实践育人途径与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05)
[2] 孙福胜,杨晓丽.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人学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20(11)
[3] 陈辉榕.浅谈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 新课程导学. 2018(07)
[4] 曹洪辉.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三关键”[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0(07)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汤申亮(1974年12月),男,汉族,湖南怀化市人,怀化学院大学专科,论文写作研究方向: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