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秀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东山小学,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
摘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教育”,在新课改不断推进下,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除了要掌握基础数学知识之外,还需要进一步突破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思想行为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可以提升学生整体能力。本文对此展开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方法
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理性思维,通过有效教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小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其学习自信心。小学阶段的学习很多都是从生活中经验获得,因此,采用生活化方式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深入生活,加深学习程度。
一、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思想和认知能力都处于形成阶段,同时也是非常活跃的时期,但理解能力不足,小学生更多的知识获取很大一部分都是源于生活,经过加工后成为理论性知识。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应用到解决问题中,需要教师将实际生活与学生知识认知相互结合,以生活为导向,开展符合小学生思维理解能力的数学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抽象教学内容的详细解释,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懂得遇到问题时,如何分析、采取哪种方式解决。通过课堂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能够更好的落实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目标[1]。
一、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一)发现问题
只有发现问题,才可以思考问题,寻找问题解决方法。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其自身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就造成了问题反复出现,但小学生依然无法掌握问题解决方法,对生活、学习造成很大困扰。因此,若想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实际,以此为基础,才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其他能力。
(二)转化问题
当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后,需要学会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样才可以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而在问题转化过程中,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需要在分析问题后,能够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而才可以有效转化为数学问题。
(三)解决问题
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在解决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基本数学计算能力,同时也需要更好的数感,较强的思维活跃能力。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将问题解决,同时也可以运用此种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学会“举一反三”,最终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感。
三、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具体实践方法
(一)开展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要想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而开展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此种“先学后教”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合进生活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思考,从而有效减少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2]。
以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为例,讲到有关长方形的面积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可以引入学生实际生活,“找一找身边的长方形”,使得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也可以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过往学过的有关面积知识、常用面积单位等构建数学知识网络。为了寻找长方形,学生在课前会仔细观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物品。比如,文具盒、书本、桌椅、电视、房子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该用什么方法?”而后通过自主探究,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3]。
(二)课堂构建生活情景,激发学生问题转化意识
当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帮助数学教师更快实现教学目的。对此,可以构建教学情景,引入生活实际,从学生兴趣点出发,科学运用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感受到数学问题,进而提升学生问题转化能力。
将生活场景带入到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进而学会将其他生活问题进行转化,并运用过往知识解决问题,这对提升学生实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讲到讲到“单位换算”时,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出超市购物情景,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兴趣,营造了数学课堂良好教学氛围,同时也在学生互动中,解决了“单位换算”问题,借助生活实际场景有效降低数学知识难度,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为后续教学工作做好铺垫。
(三)采用问题引导式,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场景推进教学发展,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场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对此,数学教师可以积极主动教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巧,采取问题引导或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数形结合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深入到数学知识学习中。
还是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考。如:“平行四边形能转化为长方形么?”“转化后有什么变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在问题引导下,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操作。通过此种提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从而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5]。
(四)促进小组合作,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所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适宜采用小组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思维进行碰撞,大家各发奇想,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找到问题解决方法,提升学生思维活跃度,进而促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在开展小组合作中,教师同样可以构建生活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学会合作,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比如,学习基本运算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比赛,通过合作,解决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快、最准的一组获得胜利,教师给予奖励。以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参与度,提升学习兴趣[3]。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实际,将其融合到学生学习中,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凤.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分步训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67(06):141-142.
[2]吴晓晓.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67(16):141-143.
[3]市实验小学 孙言果.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点滴思考[N]. 濮阳日报,2020-05-24(003):100-101.
[4]王丽芳.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20,67(05):268-269.
[5]蔡金霞.同伴互助学习评价体系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20,67(05):114+116.
作者简介:杨正秀,1990--,女,汉,籍贯:江苏东海,中小学二级,本科,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东山小学,研究方向:生活化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