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秀梅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道南初中 安徽省 宿州市 2353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其学习成绩,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小学教师的不断努力。文章从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生活化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及结合实践教学四方面,对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了简要分析,以期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教学实践
前言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充满兴趣,才会有学习数学知识的意愿,从而促进自身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内容过于抽象复杂,学生会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1】。在问题情境中,教学以“问题”为核心,使学生在“质疑”、“答疑”的过程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大帮助。
以《数一数与乘法》中的有多少块糖为例,为了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学习乘法的必要性,能够使用不同的方法数出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并且能够列出相应的连加算式,对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有整体的了解与把握。在上课之初,我先带领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学习,情境如下:
教师:“大家一起来看课本16页的图片,谁能来说一说第一幅图片有几块糖果?”
学生:“老师,我知道,一共有14块糖果。”
教师:“非常好,那这14块糖果被分成了几行呀?”
学生:“我知道,一共有两行,每行有7块。”
教师:“你真是太棒了,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将一根棒棒糖用?代替,横、竖有规则地排列,横着是行,竖着是列,谁能告诉老师这幅图每行每列有多少棒棒糖?”(图片如下)
……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主动思考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二、引入生活化教学,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生活与数学知识内容相结合,在降低小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
以《购物》中的买衣服为例,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对大面额的人民币及换算关系有准确的把握,在生活中利用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上课之初,我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购物”的情境,具体操作如下:在上课之前,我将学生分为了两个大组,分别为“卖家”和“买家”,在备课之初,我为学生准备了面额不等的“样币”,以及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开展“购物”游戏,“买家”从“卖家”那里购买需要的物品,鼓励学生自行进行价钱的计算与找零。此外,在活动结束后,为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我还借助电子白板为学生出示了几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判断:
1、一条裤子125元,一件上衣65元,带200元刚好。()
2、一双男袜8元,比女袜贵3元,则女袜5元。
()
3、一件上衣158元,买两件衣服共优惠50元,则两件衣服需付216元。()
教师将生活中“购物”这一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通过对“商品”价钱的计算与找零的过程,能够对自身的数学知识进行检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在活动结束之后以习题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验,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参考,对后面的教学安排作出适时地调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开展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化教学可以竭尽众人之力,对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聚焦性和分散性,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整体的小组合作教学质量【3】。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以《图形的变化》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剪纸感受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利用工具剪出抽对称图形。在上课之初,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图片进行讨论,讨论完毕之后推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情景如下:
教师:“大家来看看这些图片,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甲:“老师,我们小组发现每组图片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学生乙:“老师,我们小组发现这些图案沿着一条线对折,线两边的部分都能够完全重合。”
……
小组合作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四、结合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还原知识产生的整个过程,增强他们对原有数学知识的理解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结合实践教学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需明确多样的教学手段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不能够本末倒置,为了实践而实践。
以《测量》为例,为了使学生对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有初步认识,正确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对“米”的含义有切身的体会。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对课堂上的一些物品进行了测量,如数学书、文具盒、课桌等。在学生对这些物品的长度有初步掌握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情景如下:
教师:“大家知不知道教室长多少宽多少呀?”
学生:“老师,教室太大了,我们的尺子太小了,不容易测量。”
教师:“那怎么办呢?我们刚刚测量了桌子的长……”
学生:“老师,我知道,我们可以看看教室有几个课桌长,或者是有几本数学书长。”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外,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二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教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认知学习为出发点,合理安排教学设计。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将之与数学学习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芳.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兴趣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9(17):111.
【2】沙马日作.浅析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3】陈绍甫.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