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知识“整合教学”的创意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王君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元知识整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被广泛使用,并收获了不错的师生反馈。
        王君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元知识整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被广泛使用,并收获了不错的师生反馈。单元知识整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真分析学情后把每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和整理,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最后构建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方便展开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数学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心,以体现单元整合价值为线索,从问题探究、思想方法和数学史多个方面阐述单元整合的教学思路,为达成小学高效教学目标提供建议,为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养能力提供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  单元知识   整合教学
        小学生受年龄影响认知水平有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相对零散。传统教学中采用的“单篇”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但需要教师要按照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和运用。单元知识整合教学便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把教材中同一类型的知识点用单元形式进行全新的编排,更容易让学生看清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立更为系统和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其数学学习效率。
        一、明晰·小学数学单元知识“整合教学”的意义
        (一)找寻数学内在规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数学核心素养的中重要的两点内容就是学生发展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性能力。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做题,学会考试。更重要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空间分析和想象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单靠死记硬背或是题海战术都难以实现。所以教师必须找到数学教材中知识点之前的内在联系,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探究出数学知识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唯材是教”的方式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要时刻围绕教材,但是思维不能被教材所限制。所以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把手中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进行整合,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创设更高水平的数学课堂。同时,创建单元整合教学体系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教”是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教师教的得法,学生才能对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记忆的更加牢固,运用的更加灵活。所以钻透教材、单元整合是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方法·小学数学单元知识“整合教学”的策略
        (一)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单元知识整合教学
        通过对日常教学分析可以发现,小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强,但是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稍弱。这很大程度是是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等待老师知识的传授,自己不愿意主动探索数学知识。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有限,学到的知识只能是应对考试,无法真正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实质上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价值,笔者认为有必要借助单元知识整合教学区改善这一情况。

尤其是教材中现实意义很强的单元,教师可以把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都与问题解决相挂钩。吸引学生通过解决身边问题来主动探究单位知识。这样学生在每接触新知识时都明白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如此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为深刻,还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教学效果。
        比如在六年级教学百分数的相关知识。传统教学顺序是教师根据教材设置,讲解概念和习题,让学生做题巩固。但是以问题解决为教学前提来介入,教给学生问题探究的方法,从而解决问题,把原教材单元教学的知识点都融合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这样不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学习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用更加连续的视角对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要想高效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仔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找准单元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把单元知识整合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二)从融合数学史进行单元知识整合
        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是学习数学的良好途径。以数学史的角度进行单元知识整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文化,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在二年级学生要学习时间单位(时、分、秒),对于学生来讲,时间是一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如何建立对时、分、秒的认知是教学的难点。笔者尝试把单元知识教学与数学史相结合,让学生逐步的了解“具象”时间——计时器的演变。通过对计时工具变化的认识,延伸到对“抽象”时间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
        笔者在单元教学的起初,设计了一节分享交流课。提前给学生布置下课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围绕“计时器的演变”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教师还在课余时间利用光影原理制作简易的日晷,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体验“日晷计时”,如此,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们把课下搜集的资料与同伴交流分享,从用“日”“夜”表示时间,到测量物体影子、沙漏等方法来估算时间,再到后来发明的钟表,计时更加准确和便捷。学生在感慨古人聪明才智创造伟大发明的同时,也感受到古代计时器的弊端和现代钟表计时的精妙。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更加具体,明确了时分秒在时间上的意义。
        数学史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一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特性,有意识的选其精华灌输到单元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一切知识有发展,但同时有根源。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前行,通过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数学这一学科的价值才
        三、反思·小学数学单元知识“整合教学”的实践思考
        简言之,单元整合教学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生长性的特点,这样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固化思维的教学的束缚。一节课的教学后还可以为下节课做好铺垫,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把数学知识零散化、独立化情况的发生。教师站在整体的角度深入研究教材,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控,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知识点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如此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更加透彻,数学知识的架构能力得以加强。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更加准确,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和锻炼。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科学而系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减轻数学学习负担,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从而学会数学,会学数学,享受数学,提高学生自身数学综合素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单元整合教学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完善的教学体系还未形成。所以在小学数学中的单元整合工作一定要做好总结和反思工作,一方面,单元整合教学计划的设定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及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来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认真听取学生在单元整合教学后的反馈意见,定期交流其他同事在单元整合教学的心得,从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