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唐志红
[导读]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水平,还要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唐志红
        贵州省贵定县第一小学      贵州    黔南   551300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水平,还要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结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将小学数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提升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对发展学生思维、培育学生数学素养十分重要。而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为导向开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能推进数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丰富数学教学形式与内容,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对此,着重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教学的重要性,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操作方法的实施路径。
        1加强问题训练,提升操作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们为了能够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掌握,常常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将这些知识点熟练运用于解题和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的动手操作与知识形成之后的实际运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两次的学习活动的飞跃,不仅仅能够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增强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
        例如:"将一个长方形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请问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有怎样的变化?"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使用纸条做出一个长方形,并且对长方形的四个角进行固定,使其可以做出拉伸变化的动作。其次,让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长方形进行拉伸,并测量出拉伸前与拉伸后的周长和面积的变化。通过这样一种直观的操作,学生们便能够将该题很轻易地进行解决。此外,教师在学生们测量之后,再引导学生们运用数学公式进行观察与推导,进而使学生们的数学素养得到整体性的提升。
        2动手操作,助力主动探究
        "实践出真知",其对小学数学学习来讲也是同样适用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习,让他们在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不同的操作中,更好地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感知规律,提炼规律,进而助推有效数学学习的落实。如,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感知规律,感触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本质,从而轻松地获得知识,建构认知。先让学生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学具,然后估算它的体积。通过测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连接1立方厘米的单位模型,从而让他们在操作中获得体积计算方法的感悟,形成一个较为理性的结果。如引导学生用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长方体,并算一算长方体的体积;再观察分析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联系先前的学习,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
        在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开展中,注重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通过对生活具体事例的引入,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机会。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引进生活中,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树立数学思维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单纯地照本宣科,已不能满足当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学习数学强调思维体系建设,对知识点零散的学习理解,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加强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比如在讲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设置同学们假期在商场中看到商品的折扣,询问同学是折后价划算还是原价较为划算,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百分数"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在学习"利息"的计算时,我们可以把课堂变为银行,让学生模拟赚钱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利息计算的浓厚兴趣。
        4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善于留心学生创造性或者错误的操作
        在小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创造性的操作,具有一定不确定性。所以,在课前备课时,老师不仅要亲自尝试教材上的实践操作,还要尝试各种教材之外的一些操作方式,把各种不确定性的动手操作情况给整理出来,以应对小学生的各种不确定性操作;在课堂上教学时,要细心观察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形式的操作,整理出各种不确定性的课堂资源,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学生的看着不正确的操作;在实践活动结束反思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进行相应评价,指出其优缺点。
        5在学生动手操作后,要注意反思与总结
        在动手操作结束后,并不是问学生"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而是慢慢地引导学生,跟老师一起反思同学们的操作。比如,思考下自己动手操作的流程对不对?如果不对,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其中用了哪些方法去动手操作?操作成功了的心情怎样?或者操作失败了的感受有哪些等。总之,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反思,这才是动手操作这个学习方法的重点。同时,需要提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这样的话,在下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知道学生是个什么样的水平,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延伸与引导知识。
        6根据学生认知需求对操作材料进行设计
        动手操作学习过程中,很多内容都需要提高,且在对应活动中贯彻落实此类内容,比如感知、观察、想象、思想与记忆等。老师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二次开发现有知识。然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优化材料,以此深入发掘操作材料蕴含的认知功能。比如学习"圆锥体积"知识时,老师可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或圆柱体知识,然后思考选择圆柱体。"等底等高"圆柱体几何图形中,学生应用"倒沙子"方式计算圆锥体体积的神奇之处,以此解决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合理选择操作材料,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总结
        动手操作是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而设计、组织的一种探究性活动,动手操作的活动主题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将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及结果呈现得更直观、更具体,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本质理解得更为透彻。
        参考文献:
        [1]李云兰.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8(19):98-99.
        [2]唐立颍.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8(14):5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