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与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罗应
[导读] 在剧烈变化的时代背景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下,为了达到此目标,教师需时刻反思与改进自己的德育教育方式与方法,结合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与心理素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罗应
        贵州省贵定县昌明小学           贵州   黔南   551300

        摘要:目前,教师品德素质已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基本要求。教师在“传道授惑”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传授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视野,同时也要在知识讲授的过程里融入道德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成为了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要求。根据我国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的阶段目标是将小学生培养成思想品德优秀且拥有正确三观和完备知识储量的优秀学生。在剧烈变化的时代背景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下,为了达到此目标,教师需时刻反思与改进自己的德育教育方式与方法,结合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与心理素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关键词:德育教学;核心素养;创新
        引言:核心素养下德育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其核心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教育需切实融入到各学科日常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才能做到教学与德育双赢。因此教师在做教学准备时,需要将课堂知识及相关的德育主题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言之有物的教导。德育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每一个课堂上,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将知识与德育串联起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更多通俗易懂的手法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化人文意识,为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有利基础。同时在这个多元剧变的时代,教师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在德育教育中不断摸索新的道路,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与理论,努力让自己的学生朝“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1.立德树人
        小学阶段是儿童自我辨识能力萌芽与成长的阶段,教师要抓住学生三观还在形成发展的关键时间,让儿童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初能接受正确的道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反思自己的观念与价值观,在自身立正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言行思想上的引导与教育。正所谓自身不立,何以育人。教师这份职业有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感与导向性。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与道德境界,给学生树立起高尚的榜样。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善于模仿他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地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还要在学生日常所密切接触的教学教室环境和活动场所设置一些有关于德育教育的内容。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写作训练中,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先进道德模范的事迹,如周恩来、焦裕禄、现代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张富清等人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他们身上的高尚精神与人格魅力,并写出自己今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与前进方向,为学生创造多样的道德榜样。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意性的写作方式,让学生自由想象被人类伤害过的花草小动物会有怎样的感受与愿望,从而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启发学生学会爱护花草动物,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时间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去观看了解花草树木的生长历程以及它们对自然的作用,拉近学生与花草动物的距离,让他们更能体会到爱护植物动物的重要性。在视频观看完毕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今后将如何去保护动植物,珍惜爱护环境,让学生知行合一,引导他们做出实际行动。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保护环境的先进个人事例,来给学生树立更多榜样。对于学生的教室环境与活动场所,图书角,黑板报,教室小标语等都可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孩子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受到浓厚的熏陶,快乐健康地成长[1]。
2.进行多样性的主题教育活动
        核心素养下的德育教育有着多样化的主题,例如生命教育与感恩爱国教育等等。针对这些主题,教师应该适当开展多样性的主题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全面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德育成长环境。教师应当切记不可将道德教育泛泛而谈,应当发掘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德育内容,尤其在宣传德育内容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性。例如在开展生命教育的时候,教师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或是语文课,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让他们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不仅要珍爱自身生命,还要尊重与爱护他人的生命。同时开展挫折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苦难中成长的名人事例或者播放名人经历苦难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意识到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所有人生都能一帆风顺,启发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困惑与挫折,切莫因一时的小困难放弃珍贵的生命。另外,教师也可以积极向社会寻求帮助,通过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戒毒所、看守所等饱含生命教育内涵的场所,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珍贵与精彩,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守护自己的生命,不因一时冲动或挫折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与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意识的要求相契合,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德育教育中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全面发展的人。
        结论:
        简而言之,核心素养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并为中小学德育教育架起了桥梁,为了能够进一步地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要求,将德育教育工作推上新的台阶,在今后的中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还需不断的强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探索,力求通过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郭培霞: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问题与建构[G].教学与管理.2019(18):66-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