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郑少珍
[导读] 文章就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实施建议。
        郑少珍
        温州市六十一中学
        摘要:新课改提出要重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难以满足当代地理培养目标的需求,在前沿理论的引导下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就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实施建议。
        关键词:高中教育;地理教学;教学策略;新课程改革
        2020年修订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作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可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方向。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水平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基于高考的压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节奏紧张,课程进度加快,使得学校课堂以班级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违背了学生教学主体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存在感较低,课堂参与意识不强,另外,高中班级容量大,教师教学内容着眼于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水平,提问等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偏向于学习成绩较好和学习成绩较差两类群体,成绩中等的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被忽视,课堂上兼顾到所有学生非常考验学生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
        二是课堂生成内容不多,高中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的配备不足,部分教师身兼数职,还有众多迎检、考核等不定期的行政类事务,教师真正静下心来备课的时间少之又少,教师备课时间不充分,使得部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敢放手将课堂放回学生手中,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使得课堂模式僵化,课堂生成性内容不多,高中地理课堂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影响有限。
        三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有限,地理是高考中一门相对重要的学科,因而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诸多教师的侧重点在高中地理知识的积累,不同题型的做题方法的总结,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关注地区、国家、世界地理发展的意识,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等发展相对不足,学生成为考试机器,离开试卷,现实社会中的地理相关问题一片茫然,这样重成绩,轻素质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生地理学习的长期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2.1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课堂参与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是教师在备课环节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这个意识前提下进行备课,就不会出现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发展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以湘教版必修一流水地貌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经过学习,学生能准确判断不同河流的地貌类型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在课堂之前,分小组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索关于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的图片、视频,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讲解适当进行补充,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中不同的地貌景观,并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既学习了知识,也发展了地理思维能力,开放性的课堂环境,课堂生成性的内容才是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2.2以经验获得为目标,在过程中发展
        基于高考的压力,高中阶段无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以成绩为前提,使得唯分数论成为部分学校和地区,教师、学生、家长的共识,为了取得好的成绩,题海战术、军事化管理、魔鬼训练营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一度被学校、家长推崇学习,但实际上这样以分数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以经验获得为目标,在过程中发展是促进学生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湘教版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为例,大气的受热过程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内容,同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比较抽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采用示意图或大气受热过程模型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后,示范操作大气受热的过程,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模拟大气受热过程,再邀请学生到讲台上演示给大家看,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经验还是他人的替代性经验,学生经验的获得和积累比单纯的知识点记忆更长久,印象更深刻。
        2.3以综合发展为标准,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经验获得为目标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学评价,在长期“唯分数论”理念的引导下,出现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人,已经用事实证明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进行教学评价是远远不够的,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发挥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双重作用,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不能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以综合发展为标准,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地理教学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以世界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变化,重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波.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J]. 中国农村教育,2019(06):92.
        [2]代领. 多措并举演绎精彩地理课堂——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 华夏教师,2019(11):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