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贵兰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12)
[摘 要] 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探讨主要涉及到了舆情反馈机制、教育传播机制、价值渗透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等方面。目前研究的不足与反思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交叉学科研究方面有待加强;完善路径虽然不少,但是重复措施较多,实践性有待提高。为了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工队伍的作用;加强舆情引导,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主客体 机制 方法 未来发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研究现状
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探讨主要涉及到了舆情反馈机制、教育传播机制、价值渗透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等方面。
(一)舆情反馈机制、教育传播机制和价值渗透机制。陆挺和杨文燮认为要创新舆情反馈机制,一是构建网上调查分析机制;二是构建焦点议题追踪机制;三是构建海量信息甄别机制[1]。在教育传播机制方面一是要引入舆论引导机制;二是引入咨询反馈机制;三是引入比较鉴别机制。在价值渗透机制上要把握大学生的一般喜好和接受规律。
(二)评估机制。韦吉锋和廖扬平等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机制表现在:一是评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条件。二是评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2]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资格条件及其所掌握和使用的互联网工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达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可度。
(三)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保障机制方面学界提出要给予经费保障、网络环境保障、人力资本保障。在人力资本保障方面,陆挺和杨文燮认为一是组建网络议题设计队伍;二是组建主导信息宣传队伍;三是组建负面信息监督队伍。[3]
二、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交叉学科研究方面有待加强
学者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出的成果水平较高的当属于交叉学科研究。这一点特别值得肯定。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等等都和我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都可以应用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为我所用。但总体来看交叉学科研究方面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较少。另外在多学科交叉研究中,有些结合的不够紧密,显得有些牵强。
(二)完善路径虽然不少,但是重复措施较多,实践性有待提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路径虽然不少,但是不难看出,“有许多措施存在着巨大的重复性,没有形成系统有效地研究。”[4]顶层设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研发、网络安全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强化自律等等的实践性还有待提高。在谈到大数据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时候,有些学者觉得大数据会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定性研究走向量化研究,从模糊研究走向精确研究,认为大数据已经成了我们手中的利器,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际上,这是远期前景,就目前来看,我们对于大数据的利用还处于最初级的阶段。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路径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工队伍的作用
杨静逸认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网络安全宣传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保障。大学生中有些是非正式的网络意见领袖,要注重对他们的积极争取、团结鼓励、引导教育以及合理利用。还有一部分优秀大学生是天然的网络意见领袖,更要注重对他们的有效转化,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和榜样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意识形态的“把关者”和“宣教者”,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吴铭和阮望舒认为要优化学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迭代效率[5]。
(二)加强舆情引导,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阎高程和高国伟认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情也成为现实民意的风向标、舆论检测的瞭望哨、社会公众的联合机、化解情绪的减压阀”[6]。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偏差性以及迅即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延滞性和不完整性,所以要积极参与社会舆情的引导,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整理、报告、畅通表达渠道和机制,打造良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控制了网络”。通过掌握网络信息并且利用大数据技术有利于舆情监测和预警。“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7]
(三)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引导功能,所以会对网络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蒋成贵和李春华提出采用“前台匿名,后台实名,一人一个ID”的方式,既能让每个网民对自己的言论负起应有的法律责任和公众责任,又能防止一个网民化身千百个“马甲”重复发帖“灌水”[8]。王明辉、郑晋维和何佳利认为针对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级影响,要采取网络固本清源;网络信息过滤;网络监护反制;网络法治保护;网络反诈反盗;网络自律他律。网络安全建设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自律需要发挥道德的作用,但他律则需要法律的规范。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一套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针对具体情况还在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3]陆挺,杨文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及机制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7):118-121.
[2]韦吉锋,廖扬平,赖碧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价值生成及其策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1):193-196.
[4]冯文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03):53-57.
[5]吴铭,阮望舒.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时滞现象及策略——基于移动互联网新业态发展的视角[J].当代青年研究,2018(02):70-75.
[6]阎高程,高国伟.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网络舆情的价值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37-40.
[7]维克托·迈克·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海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
[8]蒋成贵,李春华.网络意见领袖的现状及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56-60.
作者简介:
谢贵兰(1977-),女,湖北宜昌人,武汉东湖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