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兰
福建省惠安崇武中学
引言: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更需要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列为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
正文:
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后,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将历史核心素养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一、构建合理知识框架 促进学生有效记忆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两个角度引领学生学习历史:从微观到宏观有条理地学习基础知识,从宏观到微观构建知识框架。比如,在学习世界古代史时,我们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首先,系统讲解每一节课的知识细节。通过分析时代背景、解读历史事件过程、提供历史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历史,借此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和文化变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讲出历史的味道和过程的曲折,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其次,在讲清楚每一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应引导学生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重新归类整理,构建自己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可以按照时序性,也可以按照空间性。对知识的整理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搭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最后,在学习完 世界古代史的所有单元后,我们要求学生按照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主题概括古代史的阶段特征。这个步骤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搭建起完善的知识框架,并能提炼出每个单元的核心概念,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我校学生之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但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因材施教,要么以优等生的能力为基础进行教学,要么以能力弱的学生为基础进行教学,使得这两类学生能力提升不同步,不利于其实现自主发展。因而针对这一类常见的这一问题,教师需要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实现自主发展,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大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要有必做题题和选做题,根据学生差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进步的喜悦,以鼓励所有学生。选做题是高难度的问题,以便让聪明的学生“吃得饱”。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现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参与、自主创新、自主活动、自主评价,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其次,在课堂互动活动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差异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和谐的、自由的、愉悦的发展环境,让其弘扬和发展个性。以个体差异为前提进行教学,其本质就是以分层法进行教学,对每一名学生的情况细致深入的分析,了解其差异,按照差异性将学生分成几类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扬长避短,能使所有学生参与到高中历史学习中来。
比如,在进行“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笔者在教学中设计小组讨论、设计的教学活动等都是分层次进行的,让所有学生的潜能在这样的个性化教学中都能得到发挥。历史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只需了解辛亥革命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就可以,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求其能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将其中的一些要点内容分析出来,对于历史学生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将辛亥革命这一事件进行了解,还要了解辛亥革命对当时国家发展有哪些影响,并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等。这样学生就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学习,而每个层次的学生接受到的内容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内容,至于简单问题,对学困生来说难度教学,其畏难情绪就会缩减,因此学生能在这样的前提下自主发展,逐渐钻研更为深入的内容,因而以这种个性化的分层次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加强历史经典文化教育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物质财富及精神享受的同时,却出现了诸多矛盾,最明显的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突出。因此,我们要加强经典文化的教育。例如:孔孟儒家思想特别强调“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爱国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中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思想品德及人格的健全。作为历史老师,当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外界文化冲击和碰撞时,我们要通过历史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效果。在学习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设立多门人文课程,将他们列入教学规划中,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修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学校的课程就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发挥学生的特长 培养个性化发展
现在班级中大多孩子都有一技之长,或者音乐或者艺术或者表演等,因此实现个性化教学还可以从学生的特长着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特长来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进而推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应用自己的强项,会更愿意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创新,这也能更好地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进行“鸦片战争”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笔者选择以舞台剧表演、辩论、演讲等形式来进行教学,笔者班级中有擅长写文章的,有擅长口才表演的,有擅长活动组织的,还有喜欢进行表演的,笔者根据活动的内容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所要担任的角色,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参加舞台剧《虎门销烟》表演的学生,负责写剧本的学生需要把鸦片战争参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写进剧本中,这就需要其对鸦片战争有较多的了解,因而其会自发进入到“鸦片战争”的时代中去,而负责舞台道具的学生需要了解到鸦片的形态以及那个年代人们的服饰等方面的内容,负责表演的学生要去揣摩自己所要表演人物的心理、情感状态等,这都需要其主动对鸦片战争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解,一个舞台剧表演,学生为了要完成相应的任务自发去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内容。对于辩论、演讲也是如此,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就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索相关知识点,并结合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在了解、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都会随之提高,因此这种以学生特长为方向的高中历史个性化教学对学生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讲清楚历史的来龙去脉,把历史还原成具体的史实和过程,加强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同时,教师应该将核心素养理念贯穿于每一堂课中,从细微之处入手,以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