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俪君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莲花镇水栏学校 )
摘要: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原动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处于萌芽阶段,有较强的可塑性,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养的关键时期。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初中美术教育大多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要关注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此,要从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措施。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初中美术;应用策略
引言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各行各业更加重视教育资源的投入,其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探究也引起了巨大关注。在这个社会背景下,部分初中学校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逐渐重视美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占比。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养,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方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绘画技巧、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兴趣教学法是初中美术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1初中美术课堂中应用兴趣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1.1提升美术课堂开设效果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法能够进一步提升美术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美术课程开设效果基础上不断完善初中课程体系作用的综合发挥。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美术课程本就是关键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实践中,学生和学校都会经常忽略美术课程的重要性,仅将美术视为一门不重要的副科,这一情况导致美术课程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处于一种无关紧要的位置,课程开设效果无法正常发挥,在初中课程体系中也可有可无。针对美术课程本身来说,大多美术教师在课上丧失教学激情、教学方法的单一,仅仅强调枯燥理论和教学方法,将绘画手法和技巧的教授放在重点,却忽视了学生的热情。由于美术课程本身未列入中考考试科目,再加上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热情度较低,导致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热情,认为美术课程的设置可有可无,甚至在美术课堂上进行其他科目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丧失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美术教师应用兴趣教学法唤起学生对美术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美术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将美术课程本应有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实现初中课程体系作用的最大化发挥。
1.2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传统的美术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单方面讲授课程,学生作为听众,听老师讲述,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师生之间失去交流,不利于教师倾听学生诉求,更不利于改善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兴趣教学法能够充分吸引学生对教师以及美术课程的关注,在学生充分了解美术课程后能够主动进行美术学习,甚至是主动开始美术创造,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热情。兴趣教学法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作为引领者,充分了解学生意见,并对其进行适当指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在兴趣教学中可以提出自己的诉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诉求后开展针对性指导,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2.1引入素材,增加感悟
美术本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在初中阶段设置美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艺术素养。优秀美术作品创作离不开学生对素材的感悟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美术积极性。
通常情况下,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不是靠临摹而来的,而是通过作者在生活中进行深入观察所发现的,对周围事物有所感悟和触动,抓住灵感。部分学生在幼年时就读过齐白石画虾的故事,这一故事也是初中美术教程的主要素材,对于学生体验生活感悟艺术魅力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虾是一种很常见的动物,然而却很少有人对它进行深入观察,更别说画得如此传神,而齐白石笔下的虾看起来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拥有一定透明感。齐白石画的虾高度提炼了虾的特征,达到神似的境界,正是因为齐白石先生能够细心观察了解虾的特征却又不拘泥于实际形态,而是对其进行高度凝练,通过艺术特征手法将其表现出来,展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实写照,取得如此成就。初中学生应学习齐白石先生在艺术事业上的执着,学会体验生活、感悟素材特征,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做好学生艺术素养的引导者,感悟素材特征,让学生领会到艺术源于生活的基本特征。
2.2了解学生心理特征
教师若想要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并从学生基本特征出发,制定与其相符合的学习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从学生整体出发,即初中生心理方面的共性进行了解,这需要教师针对初中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多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对学生整体情况有大致了解。同时也需要了解学生心理方面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这需要教师在日常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学生的真实想法为基础找出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美术课堂中大多以教师为主体而这种教学方式已不适合当前社会的基本教育需求,更无法匹配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其具有主人翁意识。无论在哪一门学科课堂活动中都需将学生当作课堂主体。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时,教师需根据学生兴趣所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接受学习美术知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不断发展。在传授基本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巧有一定掌握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表现机会,表达学生本身对美术的独特认知和理解,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不断培养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例如学生在进行新课教授之前可以先了解学生对本课的认知,了解学生想象中的课堂内容,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自己得出的意向进行绘画,主动创作自定场景。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很快进入自己的艺术世界,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利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个人认知,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对学习和艺术创作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结语
让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是初中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美术方面的基本素养。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美术的积极作用,通过兴趣感受生活美创造生活美。因此教师要学会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应用兴趣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绘画技巧,提高绘画欣赏能力并提升艺术审美水平,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黄建忠.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名师在线. 2020(09)
[2] 李远如.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考试与评价. 2020(01)
[3] 刘春梅.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好家长. 2017(31)
[4] 董安良.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求知导刊. 2020(24)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刘俪君(1987年02月28),女,汉族,四川宜宾人,四川文理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毕业,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绘画,现代艺术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