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欢欢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小谷龙小学 550018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阶段的教学科目得到了较之以前不同的的教育重视,对于艺术类学科的教学开始逐渐增多教学关注度,不再单一的以是否为考试科目作主要的教育基准。因此,中小学阶段的音乐科目教育与以往相比,在歌唱教学上的教学占比有了适当的增重增多,旨在通过契合的教学方式发挥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既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又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养。
关键词:歌唱教学;中小学;中小学生;音乐教育
前言:
歌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聆听,感受情绪,还可以在实际的歌唱演练中深化情感,挖掘表达,在音乐科目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教学地位。因此,音乐科目的歌唱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教唱,而是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板块中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不断的将音乐知识理解运用,同时在实际的音乐知识传递中让中小学生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核心能力,以期使歌唱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结果。
一、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阶段普及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歌唱教学可以提高中小学生对音乐的认知
在传统的中小学阶段的歌唱教学中,音乐教师更多的教育引导方式是直接让学生在听学完毕后分句跟学,被动学习音乐的音律、音准、音调等。学生在跟学中演唱歌曲不会对于歌曲有自身视角的深层情感感悟,也没有系统化的专业音乐知识基础。因此,在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局限且浅薄,简单的认为唱就是音乐,不会将音乐知识细分为具体的知识板块进行深度了解。所以,革新歌唱教学的教学方法,丰富歌唱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实际增深中小学生对音乐的全面认知,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目的等转换观念,将歌唱视作音乐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然后通过乐器、乐理等的学习深化有关音乐的全面了解。例如,一些中小学生沉迷追星,很多歌曲都跟唱自如,但是并不与课堂教学内容挂钩,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试唱分析,讲述自己知道的作品中的音乐知识,以学生感兴趣的导入方式推进歌唱发声的相关教学,事半功倍。
(二)歌唱教学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知识
对属于艺术范畴的音乐科目来说,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与理解力增深,学生对于音乐演唱已经有了越来越复杂的个人观发散,展开系统教学的复杂程度完全不低于所谓的理论知识学科,甚至更甚。简单而言就是音乐只有七个音符,但是在这看似浅显的音符基础上却可以搭配创作出千变万化的音乐类型与音乐作品,因此,单纯的音乐知识文字化学习无法深化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深层内化,通过歌唱教学则可以将学生不同的情绪差异以浅显基本的演唱方式统一,继而在初步的发声基础上导出高音、低音、重音、音色等的融合教学,使中小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对于音符有更直观的理解与掌握,然后在逐渐加深的教学引导下,使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掌握音乐知识。例如:学生在故事性的音乐背景了解后,由传统的教师教唱学生跟唱转变为学生优先内化音符根基,自主试唱,然后结合乐点深化理论与歌曲之间的关联,为后续的全面音乐学习打下基础基石。
二、歌唱教学是提高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歌唱教学能够提高中小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
中小学阶段的歌唱教学无论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还是在革新的教学改革中,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中小学生会唱会听,而是在技能与情感两方面的引导深化下拓展学生的艺术认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的技能与素质同步提升,甚至帮助学生激发音乐天赋,在今后的长远发展中构建自身的明确学习目标,以学科核心素养渗透综合素养。
因此,重视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之路上的音乐素质培养,结合学生的歌唱能力培养展开学生的全面音乐教育,可以使对音乐学习侧重不同的学生统一享受到音乐素质的提升内化。如学习天赋是智力因素外不可忽视的个体差异,音乐教师需要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先行弱化天赋差距,让不同的学生在统一的演唱中感受到自身对于音乐学习的进步之处,塑造自属的音乐自信,然后再因材施教,助推个性天赋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个人视角下的歌唱愉悦感,完成基础素质的引导激励。
(二)歌唱本身就是音乐的重要素质之一
歌唱在目前的文化发展中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不同的时代进展中有不同的歌唱方式,并且很多的歌唱类型也都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追捧,如清唱、伴唱、合唱、阿卡贝拉等。但是,无论歌唱的形式如何变幻,发展成如何的时代潮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歌唱形式本身就是音乐的最主要素质之一。因此,谈及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教育,落实到中小学阶段的音乐科目教学,音乐教师需要明白歌唱本身的素质重要性,在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到歌唱本身的价值,会唱才能在唱的过程中更好的深化其他技能,如乐器弹奏、乐谱创作等,歌唱与他们一样重要,且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然后,在具体的音乐作品教学中展开歌唱教学,让学生在演唱的基础上深化其他各方面的技能素质,最后,在全面化的音乐知识掌握后,从感性的主观视角结合音乐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情感体会,完成音乐教育的综合素质拓展。
三、歌唱教学对中小学生的德育美育具有重要的教学辅助价值
(一)歌唱教学在德育方面的作用
随着歌唱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与不断健全,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已经取得了不斐的教学成效。但是,近年来,因为网络工具的便捷与普及,大部分中小学生对于纷乱讯息的接触越来越复杂,对于学习的专注力越来越容易被转移。因此,通过歌唱教学的教学手段优化,不仅需要在科目教学范围内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端正态度,还需要借助艺术的感性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与自身年龄相对应的社会性思想,以此完成学生的精神建设正确引导。例如:在选择好制定教学曲目《希望的天野上》后,歌唱的动态化形式可以将学生的参与力与注意力合宜牵引,然后结合教师对歌曲创作背景与歌曲乐理知识的详解,使学生感受农村的变化与发展伴随的愉悦,这样安排团体合唱或小组合唱时,不仅可以训练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感性思维中结合歌曲表达将情感深化,建构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二)歌唱教学在美育方面的作用
歌唱包含的范围很广,不仅简单的涉及到学生的演唱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找到适宜自身的音域与音准、音色,还可以在情感层面的审美教育上帮助学生自然的歌颂生活日常,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观察生活中的美,赞扬生活中的美,并在隐性的情感熏陶循环中以小见大,使学生的细节心理感受被逐渐的加深为综合情感能力以及相关的精神思想,继而展现为具体的行为表达。因此,歌唱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而言意义非凡。具体来讲,就如结合音乐作品《美丽的田野》展开教学过渡,建立学生的生活成长连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歌唱中感受歌词与音符同步的内在情感,还可以使学生在切实的同类歌唱训练中充实音乐审美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学生在枯燥化的理论知识学科学习之余,有感性色彩更为浓厚的艺术学科的教学培育,热爱文化,全面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中小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掌握必要性的音乐理论,还要从感性发展的教学角度入手,融合音乐教学的歌唱教学,将学生的内在潜能精心挖掘,深化学生的表达途径,构建切实的听与唱桥梁,提高学生的实际鉴赏能力,以此帮助中小学生在今后的长远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双向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章,隋欣.新课改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改善对策[J].艺术研究,2019(05):106-107.
[2]娜仁.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9,39(18):181-182.
[3]田素梅.中小学体验式音乐课堂教学的内涵、外延与实践运用[J].中国音乐教育,2019(08):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