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渊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中心小学
阅读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每个孩子的收获都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激发思维的火花,与文本产生激烈的思辨,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预测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过程,预测本身也是一项阅读技能,它出现在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是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何为“预测”,预测就是猜想,对没有发生的内容进行猜测。预测阅读也可以说是猜想阅读,它具有未知性、游戏性,使得阅读教学充满趣味,是儿童所喜欢的一种阅读策略。这个新生的教学内容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充满着神秘感,也极具挑战性。怎么样进行有效的预测教学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自己的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兴趣为先,让学生爱上预测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预测本身就具有趣味性,要让孩子爱上预测并不难,只有真正喜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还是比较直白、感性的,他们容易被可爱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但是他们也很容易跑偏,出现无厘头的状况。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切不可因为孩子们的预测不及老师预期就一棍子打死,要多鼓励,多激发,多角度地看待,有耐心地去指导孩子们,引领他们感走进预测的美好世界。
二、教学有法,让学生学会预测
预测是阅读策略,是小学生要掌握的一项阅读技能,老师应教给他们预测的方法,不能漫无目的地预测,不能蜻蜓点水,要扎扎实实地教学,让孩子们习得有效方法。
(一)关注习题,“测”有依据
预测教什么?怎样教?课后习题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的课后习题就指出: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这就提醒了我们预测要关注的点,在教学的时候老师除了自己关注,还要不时的提醒孩子们关注,并且还要帮助他们概括成预测的方法:根据插图、根据课文内容、根据生活经验等等。习题中还指出“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要有一定的依据”,在教学中要让孩子通过语言实践表达出自己这样猜测的依据,如在读到“小猫刚刚离开,老母鸡又来请求老屋不要倒下”时,让学生来完整地说说自己的预测,并尝试着用上“当我读到……我猜想……,我的依据是……”这样的形式表达,做到猜有依据。
第四单元中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都指出猜测的结果不一定跟文章的内容一致,只要自己猜测的是有理有据的都是很好的猜测。虽然不要求与文章内容相同,但是有理有据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我们的在教学的时候不能任由他们胡乱猜想,当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跟文章的内容有所不同的时候要及时调整,修正想法,沿着作者的思维阅读。
(二)循序渐进,“测”有方向
预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千万不能着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整个单元安排了三篇文章,一篇是精读课文,两篇略读。我们都知道精读课文是熟读精思,是打基础的,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放手略读,让孩子们巩固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预测方法。纵观三篇课文的习题要求,《总也到不了的老屋》是侧重预测方法,第二篇《胡萝卜的长胡子》是要求学生预测过程,第三篇《不会叫的狗》是对文章结果的预测。这就表明在教学的过程中预测点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根据三篇文章的安排顺序制定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孩子们产生预测的点是很多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呈现,所以我们得有选择,不仅是老师有选择,孩子们自己也应该有所选择,挑选自己觉得预测的有意思的地方,觉得预测最符合故事情节的来进行汇报交流。当然也允许孩子们有许多许多的预测,如教学《总也到不了的老屋》时老师制定表格,让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及时记录。当学生在自我梳理的过程中他们自己会发现哪些预测是有意思的,是最需要展示给大家的,这样就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没有目的的预测。
在教学另两篇略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就要作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比如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可以让他们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来预测一下“……”后面胡萝卜先生接下来的有趣经历。可以是大框架的形式,也可以是细腻的小片段,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孩子们预测的成果,我们都要关注它、肯定它,这样才会有下一回的精彩。
(三)补充阅读,“测”要真实
预测安排在第四单元,孩子们拿到新书的时候早就翻阅了故事内容,老师们到底是要提醒他们不看呢还是不提醒呢这些都是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你越提醒他们阅读的兴趣越大,所以很难保证推测的真实性。所以我们有必要补充一些文本,对孩子们的预测能力进行检测,这样能够保证方法习得的真实性。笔者在教完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后为孩子们挑选了一本童话类的故事书《小老鼠去海滨》,在课堂上进行教学。随后还推荐了一本书《淘气包埃米尔》,让孩子们展开整本书的阅读。
《小老鼠去海滨》这篇故事充满童趣,它想要去海边旅行,父母认为世界充满了危险不让它去,所以读到这里的时候孩子们就普遍产生这样的预测“我预测小老鼠会碰到_______,预测的依据是______”。读着读着,孩子们的预测就更丰富了,如“小老鼠还会碰到什么困难呢?它是怎么克服的?”“小老鼠最后会看到大海吗?”课堂上孩子们很活跃,他们并没有偷偷看过内容,所以这节课的预测是完全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老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反映来推测孩子们的实际预测水平,以便后续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落实教学任务。
三、阅读实践,让学生常用预测
温儒敏教授指出要“读书为要”,于是在教学预测单元后根据孩子自己的喜好挑选没有看过的书,让孩子们运用本单元的预测方法展开读书活动,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巩固预测的本领,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精心挑选阅读书籍外,还通过一系列策略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预测习惯。
(一)自我设定阅读任务
读什么?读多少?怎样读?这些问题都需要一起探讨,让孩子们量力而行自我设定阅读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阅读任务。通过交流,孩子们决定每个月看两本以上的书,并且在书本上做好预测,另外再挑选有价值的预测记录在本子上,以便展示交流。
运用老师推荐和孩子们自己挑选相结合,孩子们制定了阅读任务表,在家长的监督下保质保量地完成,特别是阅读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老师们帮助他们制定计划,引导孩子们切不可为了贪图老师的表扬制定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
(二)阶段性总结评价
在操作的时候我们往往有这样的问题,时间跨度比较长的作业孩子们经常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因为往往会忽视掉这些作业。所以,展开阶段性总结评价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够及时地关注孩子们的阅读进展,也能检查他们的预测效果。教师通过一些奖励措施来保证他们阅读的兴趣,可以是物质类的如“甜蜜果”,可以是精神类的“阅读小明星”的小奖状等等。阶段性的总结评价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有效的,能起到提醒、督促作用,能有效保证孩子们阅读能够坚持下去。
预测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不要求跟故事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假如我们的预测恰好是猜中了作者的编排意图,那未尝不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呢?孩子们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爱上预测,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钟启全.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教——基于“学的课程”的教学设计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
[3]刘少君 因性施教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
[4]王芹娟.关注核心素养,构建语文学习金字塔[J].江苏教育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