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创新力”的途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周勇
[导读] 随着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中学体育教师不得不转变传统教育思想,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尤其是要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及根据新课程标准,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周勇
        江西省九江市金安高级中学 332000
        摘要:随着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中学体育教师不得不转变传统教育思想,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尤其是要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及根据新课程标准,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而,新时代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力”,也是顺应体育事业的发展,着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能使得学生具有自我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本文针对中学体育教学发展,探究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自我创新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体育;自我创新力;培养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教学效果与质量评价中,更加看重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而不是教学任务的完成量与教学进度。教学评价变化,不仅关系到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事关体教学效果和学校教育质量。由于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中学体育教育,不仅涉及到理论知识,注重体育安全意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等理论教学,还要从体育日常锻炼、生活入手,根据体育项目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体育教师要重新制定教学方案,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现新课程对中学体育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
1、利用语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中学体育教师能保证教学语言是足够的。足够,指的是课堂教学语言能保证课堂教学环节有序衔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对学习产生兴趣,由内而发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成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这对语言的质量与数量要求较高。
        中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从单一的动作或是体育锻炼转变为素质教育,在进行体能训练的同时,还要从语言上进行观念引导,要求教师的语言能起到情感诱导作用,使得学生能产生与周围事物情感性的联系。非直观、非直感、非情感的课堂语言,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难以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能产生学习兴趣或是动力。学生情感的培养,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密切相关。
        为培养中学生的自我创新力,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教学多是在户外进行,教师的语言更要具有引导性,才能使得学生有组织、有纪律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成终身体育锻炼观念、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提升安全意识。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了解教学语言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提升自身的教学语言水平,掌握语言的使用技巧,对各种语言的使用效果有充足的认识。因此,中学体育教师要学习各种语言艺术,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班级学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使用合适的语言,对学生感官进行刺激,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加强对学生兴趣的正确引导
         体育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虽然不像语文、数学、英语一样,比较看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但也要遵循认知发展规律。

无论是体育实践活动,还是素质拓展训练等,都要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热情与积极性,也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毕竟,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兴趣的支持,以兴趣引导加强学生的“自我创新力”,也体现出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
         因此,中学体育教学中,想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力”,既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引导,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引导,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又要以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促进师生共同参与备课、体育活动设计以及游戏,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能力,达到体育教学创新的目的。
         中学生比较注重自身的个性发展,对体育项目的偏好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以及能力培养项目,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参与到自己比较喜欢或是擅长的体育项目中,开展综合的素质拓展活动,从体能训练开始做好观念引导,确保学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同时,能超越自己的认知与学习。所以,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体育锻炼活动,不直接介入学生群体,以旁观者身份观察学生的体育行为,了解其兴趣及爱好,并帮助其设计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或是以同伴者身份与学生一起训练,一起化解疑惑,一起讨论解决办法,支持其对问题的认识和决策,提升其认知水平与引导学生的兴趣。
3、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
        若是学生能长期处在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包容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就会显著提升,“自我创新力”的培养也水到渠成。创新力的重点在于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学生能自主、积极的学习。所以,中学体育教学不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引导,更要为学生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活动,锻炼能力与提高思维品质。积极学习的实质在于“积极”两个字,积极学习环境的创设,能使得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事半功倍。
        体育锻炼,是一项“放松”的活动,只有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够有效开展体育实践活动。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中学体育教师需要对原有的一些竞争机制进行调整,摒弃其中的不合理成分,在各项标准的评定上采取更加公正公开的方式,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建设上采取更加自由宽松的标准,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体育竞赛、趣味活动,营造浓郁的创新气氛。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在中学体育中实现学生“自我创新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体育体能锻炼的同时,从语言、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新的中学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袁超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现途径[J].学周刊,2018(31):144-145.
[2]刘存美.浅谈如何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2):103+105.
[3]刘巧丽.浅析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05):175-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