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儿童心理,策划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赵玉双
[导读] 阅读是每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建立语言基础的最根本途径,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课程中占据了绝对的高位。
        赵玉双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十五小学
        摘要:阅读是每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建立语言基础的最根本途径,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课程中占据了绝对的高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征是不相同的,作为一位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儿童不同的心理,精心策划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儿童心理  阅读教学
        对任何一种语言来说,其自然习得永远遵循着“听、说、读、写”的规律。小学入学之前,学生已经通过父母的陪伴以及电视、歌曲这些多渠道的输入方式完成了听与说的训练。但绝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接触甚少,也没有一个良好的习惯,甚至对阅读的方法也是云里雾里。而阅读是每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建立语言基础的最根本途径,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课程中占据了绝对的高位。然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征是不相同的,他们可能是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也互不相同,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新课改也在不断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理念。所以作为一位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儿童不同的心理,精心策划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顺应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
        长久以来,小学阶段的阅读材料都面临着一个窘境,就是很难像游戏、玩具、动画片那样,足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幸运的是每个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但是很多时候在家长和老师的干涉、不合适的要求和期望影响下,这种好奇心可能会被消磨和压抑掉。所以作为老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由探索的愿望,满足学生好奇心发展的需要,不要在这个过程中施加过多牵引和干涉,学生的好奇心旺盛,自然会主动自发的想要通过阅读或者是其他信息接收方式来学习和吸纳营养。那么我们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可以尽量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把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当做是百科全书来学习,而不是为了完成材料后的练习题才去阅读。这样的话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就给学生留下空间,可以由学生自己搜集,带到课堂中来交流;也可以采取老师搜集材料,学生投票选择的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决定去读哪些东西或者不读哪些。也使学生主体性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得到突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很难拿来培养的。以往很多老师的教学当中有个误区:老师负责把课上好,与课本无关的东西让学生把它当做兴趣培养就好了。这种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排斥阅读,甚至是害怕去阅读。所以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去顺应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接触到那些他们所感兴趣的阅读文本时,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当学生建立起对阅读的兴趣后,我们未来的阅读教学才会更加顺畅,学生的语言基础也能在阅读中不断得到夯实。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情节性强的阅读文本,教师结合这些文本内容,可以事先收集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课堂上让学生看着多媒体展示的丰富多彩的素材进行阅读,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使其很快进入到相应的文本情境中,使学生进行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另外,在进行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适当留出时间引入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资源不断丰富,让学生体会到更多阅读的乐趣。
        二、保护自信心,调整材料难度
        对学生来说,阅读材料当然不能够盲目地去选择那些他们只感兴趣的。

老师需要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阅读材料有一个把关,帮助学生选择那些适合他们年龄阶段以及能力发展阶段的材料。尤其是很多时候出于教学目标,我们的选择势必会与学生的兴趣相左,这时候就更要把控材料的难度。
        给学生挑选阅读材料首先要考虑识字量的问题,识字量明显超过了学生的认识范围肯定是不行的。其次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文化背景,一个毫无15世纪欧洲文化知识背景的人阅读以文艺复兴为背景的文章,就算能认识所有的字,但是阅读难度也比现代文章大。最后还要考虑篇幅的问题,不同年龄段和发展阶段的学生的大脑体能发展状态不同,所能接受的阅读材料长度也有很大差异。失败的选材会让学生觉得阅读的过程困难重重,自信心受到打击,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样一个阅读任务,从而对阅读产生畏难情绪。而成功的选材往往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阅读的动力也能得到极好的提升。
        小学语文课本是小学生阅读材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课本中的知识内容毕竟有限。要想达到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课本知识的必要补充,并引导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语文阅读的综合性强,小学生难以在较短时间掌握全部内容。为此,教
师应当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进行课文内容分析的方法,另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如果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没有促进作用的知识点,教师可以
筛选出来,节省学生的时间,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
提升。
三、培养责任心,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下,通过手机、电脑,他们早早就能在互联网上搜索他们想要了解的讯息,网络使用者是不会去耐心阅读的,他们快速浏览直到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点击来读。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需要学生静下心,投入百分百注意力才能够完成的。要克服这样一个问题,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阅读中确实有所收获。所以在阅读之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看到标题,我希望从这篇文章中收获什么?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是抱着一种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去进行的,阅读效果自然会更好。
        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在阅读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的指点。例如在阅读长篇的文章甚至是一些名著作品时,不能都是精读,很多时候,应当是有策略地读。所谓有策略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教师如果能指导一下,甚至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就会事半功倍。
四、保持求知欲,培养阅读习惯
        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还有更广阔的知识天地等待着他们去探索。所以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激励学生把这种求知欲保持下来。我们发现近年来游戏让越来越多孩子乐此不疲,而游戏之所有具有沉迷性,是因为独特的反馈机制:这些声音、奖励都是给孩子的莫大刺激。阅读其实亦可建立起这样的一套反馈机制。每完成阅读任务,老师便可以仿照游戏做法,提升孩子的阅读“段位”,作为后续奖励的依据。效仿游戏机制,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结成书友,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而和书友的分享则能够收获满足。在班级内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激发他们的表达欲,通过不同人之间的分享保持求知欲,从而建立阅读的习惯,使阅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策划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的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起阅读教学,做好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美华;;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途径[J]; 学周刊; 2015(31):160-160.
2唐芸;;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2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