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伦 赵君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山东省高密市 261500
线上学习(e-Learning)是借助网络实施的育人形式,学生可以进行不同时空的同步或异步在线学习。线上学习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美国是e-Learning的发源地。1998年以后,e-Learning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我国的网络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几百所面向中小学的网络学校进行了网络教学的实践,如:101远程教育网校、科利华北大附中、联想网校等。但都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并不是主体。
线上教学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受教师和传统课堂的限制大大减少。学生的自主、自制、计划性决定了学习效果。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地通过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构建知识、探索知识,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有利于学生重塑自我认知和培养创新能力。
但是,线上教学使得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跟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所以,无法通过眼神和动作给学生传递信息;无法通过学生的眼神和动作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专注程度,以便及时提醒或者自我调整;无法发起课堂即时背诵检查,通过课堂检测及时了解把握学情变得很困难。
2020年的农历新年过后,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本应于春节后开学的春季学期延期。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全国各地的广大师生利用网络平台展开了线上教育教学活动。之前作为教学辅助的“线上教学”变成了所有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和主阵地,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无疑都是新的挑战。历时三个多月的“线上教学”开展过程中,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了存在如下问题:
1.对线上教学定位错误、认识不足。
由于本次疫情事发突然,上级教育部门也是多次更改入学时间,延长假期。所以多数学校和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是临时性的,而没有一个全局的整体意识,没有思想准备。再加上日常的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实地进行,而现在全部改用通过网络直播进行线上教学,短时间内教师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些都使得学校和教师不知道线上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普遍认为线上教学就是给学生推送个视频、布置个学习任务就了事;或教师搞个直播,组织和互动无所谓;或单一地设计作业讲评、知识讲解等文化科课程而忽视线上教学的“育人”功能。
2.对教学软件缺乏统一、随意性强。
由于QQ、钉钉、微信、腾讯课堂等软件都有线上教学直播的功能,各有利弊。教师也根据自己的熟悉和熟练程度,任意选择。于是就出现了同一个班级的老师使用不同的教学软件给学生授课,学生需要下载多个APP,在不同的时间段进入不同的教学群去学习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对线上教学组织不力、效率低下。
目前的线上教学普遍存在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分散居家办公,教师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少,单打独斗;二、线上教学流程设计不合理、手段单一;三是非现场教学,忽视学生思维,缺乏教学深度;四是线上教学过程中,组织不到位,师生互动少,学习氛围差,抓不住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4.对线上教学评价单一、反馈滞后。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是促进教学效果落实的关键环节。而线上教学很难像日常课堂教学那样可随时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再加上学生在线上课堂听讲效率低,课后作业完成地也参差不齐,抄袭别人答案的情况屡有发生。这样教师就无法准确把握学情,无法及时掌握教学反馈,对下一步的教学也难以做出及进有针对性的调整,也就很难使教学效果真正的落地。
鉴于以上问题,为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益,我们探索中展开了如下一些实践。
1.精当设计课程体系,实现“教”和“育”的结合。
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依托网络平台的线上教学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方式,也是“育人”的主要平台和途径。
为此我们设计和开发了“611”课程体系:
(1)“6”指每天安排6节文化科学习,每节课时间40分钟,以国家规定的课程进度展开知识的学习。
(2)第一个“1”指每天安排一节线上答疑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老师全程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时间为50—60分钟。
(3)第二个“1”指每天安排一节素质课程,时间为60分钟。交替安排劳动课让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体育课由体育老师给学生推送简单易操作的适合家庭的体育活动,如跳绳、踢毽、坐位体前屈、俯卧撑、握力训练、拉力训练、室内乒乓球、太极拳等,特别注重对学生视力和颈椎、腰椎的锻炼,缓解学生长时间固定姿势看屏幕对眼睛、颈椎、腰椎带来的不适;信息技术课主要指导学生熟练线上学习软件及使用技巧;通用技术课主要指导学生手工小制作、发酵等学生居家力所能及的实践操作;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课主要安排及时通报疫情动态,讲解中国在防疫过程中的大国担当,宣传涌现的先进人物及事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核心素养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精细设计教学流程,实现“教”和“学”的结合。
(1)统一教学软件,熟悉功能使用。
为了解决学生来回切换教学软件,应该以班级为单位,统一一个教学软件。学校线上指导全体教师要明确线上教学的特点,学习线上教学的技巧,熟练软件各功能的使用。
(2)组织网络集备,加强教学研究。
居家分散办公,使得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开展线上学科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相关教学干部参与,固定时间,每周两次进行线上教研,分析学情、研究教学进度、教学方式、教学材料、重点难点的突破等问题。
(3)制定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我们提出“332”教学策略:即在文化科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师生互动时间至少15分钟,学生自主检测时间不少于10分钟。
各位教师在此教学策略指导下,根据学科特点设计自己的高效线上教学策略。如直播开始前,先展示一张PPT,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可以布置学生录制自己讲题、背诵的微视频和制作概念图、知识网络图,教师选取典型学生提交的答案批改,教师在直播过程中连续讲解一般不超过10分钟,即可插入师生互动,植入学生制作的微视频或者概念图或者批改过的部分案例,老师或者学生进行点评,强化PPT在直播中的使用。为了检测课堂学习效果,每节课结束前要设计课堂检测。
3.精准设计评价反馈,实现“教”和“评”的结合。
(1)精准设计提问:线上教学中教师不要简单开放性式笼统地提问,而应该把题目改造成有限个选项的封闭式问题,学生更容易作答,有利于提高学的参与度。再利用教学软件中的选择题模板功能,及时做,及时统计,及时反馈、及时讲评。
(2)精准组织答疑:每天在下午安排一节线上答疑课。教师兼顾成绩差异,每8人左右组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组建6个小组答疑群,任课教师全部加入,负责组内秩序和在学生需要时寻求“外援”进群帮助答疑。
(3)精准布置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课堂作业在直播课堂当中进行,在教师监督下完成。课后作业我们设计了“B+X”作业套餐:B为必做作业,包括学科作业、观看新闻、阅读书籍、体育锻炼等;X为选做作业,包括科技小发明、手工小制作、录制微视频等,以非监督形式完成。两种作业学生采用将作业的答案写在纸或本子上,限时拍照上传;口头作业可让学生录制微视频上传。教师借用软件中的部分功能进行批阅。
就当前我国教育的实际来看,“线上教学”仍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学校和教室的实地教学才是主阵地。本文只是对特殊情况下, “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化,并占主体地位时的一些思考与实践,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作者1
姓名:张海伦(1976年9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省高密市。学历:大学本科。工作领域:高中历史,主要从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和考试研究。
作者2
姓名:赵君(1977年9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高密市。学历:大学本科。工作领域:高中化学,主要从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和考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