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视域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江燕
[导读]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等多种能力。
        江燕
        山西工商学院  
        摘要:《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必修课程,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学生的学情及上课情况分析,总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多元智能角度出发,重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等多种能力。
关键词:多元智能;成本会计;课程改革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为此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在所难免,将多元智能渗入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多元智能成本会计教学体系,更加适应未来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各章节内容联系紧密
        成本会计课程全书共十五章,各章节之间联系比较紧密,逻辑性较强。教材将各种费用的分配方法和核算方法分别在各个章节中介绍,但是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都是一个核算体系,整个内容都是围绕着核算流程进行教学,可以说成本会计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二)费用分配方法较多
        学生在学习成本会计之前已经对成本类的会计科目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但是该课程重在核算各种费用,所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费用分配是学习成本会计的关键。比如在生产费用要素进行分配时,需要把每一种要素按照经济用途由不同的部门进行承担,其中涉及到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就有四种;其次,对于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中需要学习五种分配方法,每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也会不一样;再者,对于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也有三个方法。最后在进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分配时又会涉及到约当产量法等六个方法,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认为成本会计核算很难。
        二、成本会计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课堂上课情况
        根据调查,学生认为成本会计课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与其他课程相比计算多,而且计算量大,使得学生对于这类型的课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与此同时,学生对企业的实际架构和运行情况了解不足,尤其是缺少成本核算经验,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的理解程度。
        (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
        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制造业企业,介绍这些企业在产品制作中如何将所耗用的所有费用进行合理分配,其中最关键的是正确划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课堂上按照旧的生产流程进行举例讲解已经有点过时,学生只知道上课埋头苦算,但是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学到的每一种分配方法到底在实际中是如何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头雾水。
        三、建立基于多元智能视域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在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得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主要从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我管理智能等8 个智力中心评价一个人的智能情况,从而打破传统一元智力理论,否定了由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能力评价智力的标准,使得智力理论由单一走向多元。对于教学者来说,教师应因材施教,了解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及弱势,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开展多样化教学。
        (二)多元智能视域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目前,随着高校对课程改革的不断地推进,教师也不断追求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强调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从而替代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


         1.重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
        此次课程改革主要是围绕职业工作内容来选择教学项目,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核心在于:以“项目”为教学载体,以“项目”的完成过程作为教学过程。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结构,细化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
        结合产品成本核算的流程与方法,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本项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
        3.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在完成每个项目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具体教学内容。本文以“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为例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说明。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需要学习5个分配方法,分别是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课堂回顾、告知本次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学习任务、课堂练习和课堂汇报以及课堂总结这些环节重点讲述,不同的环节渗透不同的教学活动。
        (1)回顾环节:教师主要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学生进行回答。
        (2)告知教学内容与目的:本次课程主要学习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通过本次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辅助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的关系,能够正确运用各种分配方法,完成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工作。
        (3)任务:让学生讨论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内容有哪些?各种分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如何进行分配?公式是什么?完成这些任务需要教师的启发、提问和引导讨论,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3-4人为一组,学生讨论后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同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4)教学方法:
        ①小组合作
        为了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觉性,所以在建立各小组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组员的语言技能、人格特质和自我监控能力等要素,力求达到“组内个体相异,组间水平持平”的标准。就语言技能来说,学生可以高中和中低搭配,或者高低和中中搭配,小组成员之间是彼此依赖的,每位学生只有通过对话、解释和互动才能促成任务的完成,达到对于学生“自我管理智能”的培养;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问题题干,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授课内容从题干中生成具体问题,学生轮流提问和回答,这一方法能鼓励学生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度思考,达到学生“自我认识的智能”,同时这些智能的培养本身也是对学生情操和心灵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也能够有所提高。
        ②图示法
        对于成本会计课程来说本身所学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系统的进行整合,图示法能够直观的看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各种线条、符号等组成各种图形,来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交互分配法可以采用图示进行理解。
        让学生能够使用这种图示法进行学习,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力,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持续长时间的进行理论文字的学习,会让学生感觉到很强的疲劳感,图示法恰恰能够将交互分配法的理念进行延伸和解释,让学生能够很直观的看到该方法的分配原则。
        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应该不断的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成本核算的资料,让学生独立去操作,独立进行核算和登记完整的成本账簿。
参考文献
[1]龚庆华.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模式优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2):156-158.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庄婉婷,刘颖婷.“互联网+”背景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9(11):127.
基金项目:基于多元智能视域高校课程美育教学改革研究——以会计学专业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G201909);项目类型:教学改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