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在笔尖绽放——基于核心素养下,优化小学低年级写字课堂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邱晓琴
[导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字的评价中指出:“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
        邱晓琴
        德阳市第一小学

        摘要: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字的评价中指出:“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可见,写字教学贯穿于小学教学的始终,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写字时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为目标。
        关键词:写字教学、规范、有趣、文化、评价、合作
        一、让“规范”成为孩子写字的一种常态。
        1、规范写字姿势。
        走进教室,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不正确的写字姿势,歪头侧身、弓背弯腰、胸口紧贴桌沿、高翘二郎腿等, 执笔不规范现象也随处可见。尽管学生都会背《写字姿势歌》,但实际操作中却没有几个可以坚持做到。因此,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写字姿势评价是写字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初期,我们结合书本上直观的图片逐字逐句地对孩子们的写字姿势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怎样才是正确的写字姿势。
        为了让孩子们坚持使用正确的写字姿势,我们是方法百出。
        (1)情境模仿法。模仿孩子不正确的姿势(不点名),生动展现“错误姿势的不美”。
        (2)故事(视频)法。多形式、多角度(医学、美学)展示好的姿势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可能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3)竞赛法。课堂上时不时的随机拍照,家长在家拍下写字姿势上传到班级群,让孩子们自己选出班级的“最美写字明星”,并发奖。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重点在‘育’, 所谓‘育’, 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所以要让孩子真正做到“提笔便是练字时, 练字不忘好姿势”。
        2、规范字在格子里的位置。
        在请教了专业的书法老师,又认真结合课本后,我们发现:汉字的占格是有秘密的。
        我们运用通过投影仪,认识了田字格,知道有上半格和下半格,有左半格和右半格。田字格里有重要的两条线:横中线和竖中线。
        在此基础上,明确告诉孩子:字!只能在田字格的“上一半,下一半,左一半,右一半”这个区域书写。
        长期这样规范的练习,可以很好地规避孩子们写字时忽大忽小,忽上忽下的毛病。
        3、规范写字技能即方法。
        写字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三方面。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一年级上册的训练重点——抓好基本笔画的练习。
        如:横和横空
        (1)用好手腕,且只用手腕。
        (2)方法:停(起笔)——摆动手腕(行笔)——停(收笔)
        (3)在规定的区域内(格子内的书写区域),尽可能多的写“横”,所有的“横”长度一致、方向一致、横与横之间的距离一致。
        长期如此训练,字里的对比美,对字里的细微之处地观察,孩子们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们现在知道:斜勾是主笔,字里要最长;捺用手指;多条竖要注意竖空……
        二、让“有趣”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灵气。
        笔画,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汉字千年演变的美和人类审美习惯的变化。我们注重从细微处入手,引导孩子从汉字的每一笔变化入手,观察汉字美。
        A、顺口溜法。
        孩子们的学习方式,让我们一开始就确定:语言要儿童化,简洁。无疑,儿歌和顺口溜是非常好的方式。
        如教“撇、捺”的书写时,我们利用顺口溜“竖捺手指横撇腕”,一边背着顺口溜,一边通过投影仪的大屏幕展示笔画内在的规范和书写小秘诀。
        我们还总结出了“短撇像鸟嘴;中横是粗腰横;竖勾笔直弯勾弯”等等形象而有趣的顺口溜,帮助孩子更深刻地记住笔画特点,从而更规范地练习笔画。
        B、比较法。
        在以往的经验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写横勾的时候,总是写得很丑,显得大而笨重。仔细分析,其实就是勾的角度不对。在教这个年级的孩子们写“横勾”时,我们把笔画趣化成一只“鸟”。
        结合两个不同方向的“勾”(平着勾和向下勾),引导孩子感受两只鸟的不同状态(低头看胸,高兴;低头认罪)。对比得出:横还是那样的横,可是因为勾的方向,就变得大不相同了。从而清晰、直观地感受到“平着勾”在这个笔画里的合理与美。
        C、比喻法。
        比如教学“竖弯钩”时,引导学生观察“竖弯钩”的笔画形态:曲项向天歌, 脖子长长, 尾巴短短尖尖, 有点向上翘。同样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 再进行示范书写并讲解笔画写法。
        孩子们是最会举一反三的,他们自己又总结出:点像小水滴;斜勾像滑梯;卧勾像圈着(圈在沙发上的样子)等比喻句,记住笔画的特点。
        D、联系生活法。
        在学习写“木”时,孩子们写得是五花八门,有撇捺过长的,有撇捺一长一短的,有撇捺太短的。怎么纠正,我们又聚在一起。正在不知如何突破时。一个来办公室交作业的,穿裙子的小姑娘给了我们灵感。
        把“木”字投影出来说:“这个字就像一个小姑娘, 中间这一竖是她的腿, 一撇一捺就是裙子。”感受“裙子”的三种长度:撇和捺比竖长(拖地);撇和捺“一边高, 一边低” (裙子没有整理好); “撇捺过短”(一弯腰就走光了)在形象化的语言点拨下, 这一难点迎刃而解。接着再引领孩子多走一步,推理到“本、禾、体、休”等类似字,他们都知道“裙子的长度要合适,才会漂亮。”
        联系生活,让他们发现:横要轻盈像舞出的水袖;竖要笔直像小朋友提拔的脊背……在趣味中,规范地书写着笔画。
        E、展示法。
        在教室里开辟一块园地,张贴优秀作品, 只看见端正的,看不见写得潦草的,不知不觉产生了兴趣,提高了眼力,最终在全班形成一种浓厚的写字氛围。
        规范的练习,让孩子们的基本功日益扎实,而它就像一块块砖,最终必能垒出美观坚固的大厦。
        三、让“文化”进入写字课堂。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
        1、汉字演变史在课堂中的穿插。
        学习汉字不接触汉字的演变史,就像无根的浮萍,不明白汉字里凝结的中国文化,不会发自内心的去敬佩我们的祖先,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汉字的喜欢了。我们又该怎么去讲解这些可能孩子不明白,又有必要了解的知识呢?
        首先,巧用简笔画讲汉字的产生。如讲《仓颉造字》
        据说一个冬天的早上,大雪覆盖了原野。黄帝的史官仓颉出门,诶,雪地上有一个鸟的足印(边画边讲),于是造出了第一个象形字,猜猜是什么字(爪)。
        其次,采用戏说讲汉字的演变。
        汉字历经了从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一演变历程,我们用戏说的方式穿插在课堂中。如“小篆的产生”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在统一前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字,这是赵国的;这是魏国的;这是燕国的。那个时候每个字都要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写法(百福图)。统一六国后,这些国家就要给秦始皇上奏折。一天,秦始皇在御书房批阅,突然大喊:“李斯,给朕把新华字典找来,我要查查这个字。”李斯说:“陛下,新华字典要在1000多年以后才会出现,我们没有啊!”秦始皇气得不行,说:“去给朕上网查!”李斯擦了擦汗说:“陛下,网也是1000多年以后才有,我们只有蜘蛛网啊!”秦始皇大怒,说:“朕要灭了杀了这些讨厌的文人,灭了他们的文字……”于是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用儿童化的语言,幽默的方式,处理历史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带着孩子们回顾历史,更是以这种方式敬畏和缅怀我们的祖先。
        2、汉字里的“节”。
        中国文化讲究“气节”,汉字也称方块字,其本身传递的就是: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我们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流传千年的名帖,如:隶书《曹全碑》、《张迁碑》;篆书《峄山碑》;楷书赵孟頫的《道德经》、姜夔的《保母帖》等等,引导孩子们感受字里笔画的直,感受这份直所传递的中国文化和民族气节。
        3、象形字里的“趣”。
        象形字在一年级上册开学不久就出现在孩子们视野里,怎样让孩子们感受这类字的造字特点和有趣,我们也有自己的妙招
        比如在教写“竹”时,从简笔画入手,到篆书,再通过与“草”对比,知道:向下为竹,向上为草。从中感知到:象形字的造字特点。
        结合汉字的不同字体,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先人们造字的故事:“雨”字里的四点代表雨水; “立”根据人站立的样子造出来的,点 代表人的头,横 是肩膀,中间的部分表示人的躯体,最后的长横代表大地等等。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先人的无穷智慧,我们努力尝试带着孩子去领会。
        4、会意字里的“理”。
        长期的文化熏陶,让我们发现,孩子们开始主动思考,在教会意字时,他们的表现让我们惊叹不已。
        如:在书写“闪”时,就有同学给我们表演了一个情境。“站在教室门(里),一下子闪到教室走廊上,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又回到门口。”于是我们推理出“闪”的意思,就是快速消失、出现。最后通过查证,对这个字有了更多的了解。
        现在孩子们接触到会意字时,常常会自己编一个字的故事,来记住字形、理解字义,也就是我们专业术语“字理”。如:泪(眼里流出的水即为泪)、尘(很小很小的土,因为是上下结构所以可以跑到空中的,则为尘)等等。
        华夏悠悠五千年文明,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先人的无穷智慧。我们,一名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者的一员,正在尝试多角度、多形式的带领学生“咬文嚼字”,感受汉字的渊源。
        四、让汉字成为培养孩子品行的素材。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其发展演变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谦让”。
        如教写“林”根据左边“木”的变化,让孩子们思考:
        为什么这么处理?当你坐在座位上把脚伸得很长,伸到了过道里,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再一次联系生活,你知道哪些故事或者你的身边谁的举动,也体现着这一好品质呢?
        后面见到女字旁、足字旁、字里“笔画的避让”等等,孩子们就会异口同声地说“要谦让。”
        只要愿意多走一步,每个汉字都可以成为塑造孩子品行的好教材。
        五、让“名人故事”激发和保持他们的书写动力。
        为了让孩子们感知写好字是多么的有用——一字值千金,我们给他们讲了“于右任的故事”,某人用计得到了于老先生写的标语“不可随处小便。”略加改动,变成了一句至理名言“小处不可随便。”这幅字也成了他们的传家宝。
        为了让孩子们懂得练字需要坚持,我们给他们讲了“曾国藩、王羲之练字的故事”;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练字需要关注细微处,我们给他们讲了“卫夫人教王羲之写点的故事”……
六、让“评价”激励孩子乐写并为之努力写好。
1、“多处”着手,调动班级成员,形成多元评价体系。
        (1) 教师激励评价
        刚入学的孩子写汉字,最想得到教师的评价。在写字教学中,注重走近学生,用肢体语言,如一个大拇指,一个微笑等等, 给予激励评价。对于书写有困难的孩子,及时手把手地指导。再辅以个性化的评语,如:“让你的字减减肥哦”、“你的字有点像在扭动,你下次得让它们站直”……巧妙地提出孩子书写中的不足,促使学生把字写得既工整又美观。
        (2) 学生自主评价
        在写字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树立学生学习信心的重要途径。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当然,这一体系的建立非常考验老师的驾驭能力。
        首先,初尝建立“自评”。如学生抄写一排生字后,引导他们对照课本上的字,看一看哪个字写得最漂亮, 并在这个字的右上角打上“★”。孩子们特别乐于接受这样的任务,往往会把自己写的字与范字一一对照,反复比对。
        其次,开展“同桌互评”。我们发现:他们在找别人缺点这件事上特别用心,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课堂气氛很热闹哦!不过只要提出的要求是具体清晰的,坚持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慢慢成为我们期望的课堂,也非常有效地促进着孩子们字的进步,关系的和谐。
        再次,扎实推进抓“难点”全班点评。通过投影仪把孩子们写的和课本上的字同时呈现。鼓励大家一起评,交流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怎么改进。使写字的课堂有了更多思考的声音,孩子们在思考之中掌握书写要领,提升书写水平。
        最后,落实“兴趣”保持。我们商量每月开展一次写字竞赛。选择生字表中要求写的字,让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每个字写两个, 评出“书写大王”、“进步之星”等,展示在班级的“书法区”。
        (3)家长参与评价
        低段的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成长,因此,把家长吸引到评价的主体中来,多角度评价。我们商量,每星期让孩子把写字本带回家给家长看,家长们实事求是给孩子评价、提醒或纠正。这一过程,让家长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孩子进步了,当然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也就增加了。   
        2、“细处”着力,建立评价机制。
        (1)评价符号力争多样化
        在评价孩子的字时, 不断变换评价的符号,一个笑脸、一颗星……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写好每一次作业。当然, 这种热情还需要延续, 那就采用换奖品的办法了。如齐集10个笑脸可以换一个相应的大头贴等。学生在这样的连环激励下,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
        (2) 评价标准力求精细化
        在长期的引导中,我们逐步形成了班级的评价标准:一姿势对;二笔画直;三占格对;四字方正;五本干净。这样的评价标准,不仅关注到整个字的总体结构, 而且关注了书写的态度、技能、习惯, 可操作性强。
        七、让家校“合作”促进孩子扎实进步。
        除了上面提到与家长的合作,假期里我们和家长也不忘形成合力,让这份合作继续保持着热度,成为孩子进步的坚实保障。
        1、我们利用班级QQ群,进行“微课”,强化基本笔画的练习。每天录制一个笔画的书写视频。原则:语言正确、简洁,给予最易于操作、最清晰的指导。一年级的那个寒假,和家长合作下,我们再次带着孩子们完成了“点、横、竖、撇、捺……”等20个基本笔画的复习。
        家长的评价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一举动的认可。
        如:邱老师的书法太好、太美、堪称一流!您在各个环节对要领的讲解,实在难得,这是在外面花很多钱都无法学到的。
        再比如:谢谢邱老师,现在我家孩子以你为表扬,说:“我们邱老师的字写得最漂亮,人也漂亮。字如其人,我也要好好练字。”每天的兴致都非常高哦。
        2、利用“晓黑板”建立打卡机制。
        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任重道远, 需要学生的努力, 需要教师的坚持,更需要家长的参与。我们在努力探寻这一阶段(一年级上册)写字教学的多种方法, 多维感受, 多元评价, 多方参与, 让美在孩子手中绽放。
        光绪二十五年,年过半百的王懿荣身患重病。一位老中医开了“龙骨”这味药。他很好奇,什么药是“龙骨”,于是一探究竟,他大量收购“龙骨”。结果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龙骨”就是龟壳,并且上面有着许多非常有规律的符号,很像古代文字。并反复推敲、对比、拼合……甲骨文因此被发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留下符号有多么的重要。带着孩子书写汉字,是留下符号;梳理一年级上册就写字所做的尝试,也是留下符号。这些符号,让美在笔尖绽放;这些符号,也必将成就更好的自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