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莉1 李倩2
1.浙江金华市婺城区教育局 32100
2.浙江金华市婺城区教研室 321000
【摘 要】 作者基于区域中小学发展性评价工作多年的实践,梳理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成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同时提出四条有效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区域 中小学发展性评价 现状 对策
一、区域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现状
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价是由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和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基础,自主提出达标实施方案和与之配套的发展性评价方案,以学校为主、教育督导部门参与的学校评价活动。浙江省教育厅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各县市区从2009年起全面实施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价。
婺城区同年开始实践,2009年制定了《关于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意见》,并根据区域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和完善。通过试点先行、逐步完善、全面推广等环节,于2010年开始在全区中小学开展3年一轮的学校发展性评价。 2016学年在前二轮实践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学校发展性评价表》,基础性指标模块不变,调整了部分评价要素;发展性指标中分指定指标和自选指标。2018学年又把所有幼儿园、民办学校纳入发展性评价考核范围,真正实现学校发展性评价的区域全覆盖。
婺城区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价经过3轮、近9年的评估实践,成效显著。培养了一支专业能力强、督导经验丰富的督学队伍,积累了大量资料,总结出许多经验为学校把脉问诊,特别是将评价结果与绩效奖惩进行挂钩,为教育行政部门客观公正评价学校、校长提供了详实的材料,强化了发展性评价对于学校发展、校长任职、教师职评、绩效工资的影响,有效促进学校自主科学规范发展。
二、区域实施中小学发展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9年的督导评估实践也显现了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得很多问题。如学校发展性评价尚未达到“发展规划引领学校自主发展”的理想境界、学校自主开展评价的内驱力不足、教育部门行政奖惩干预起决定作用、评估指标的特色化程度不够、督导评估模式比较雷同、评价的专业力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
1.个性化评价、校际差异显著的难题未完全破解。《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发展性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教育发展水平制定个性化评价体系,对不同办学水平、不同办学基础、不同办学性质、不同学段学校进行分类评价。2019年5月颁布的《浙江省教育督导条例》要求教育督导机构应当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特点,实施分级、分类督导。前几年婺城区发展性评价基本上对所有学校采用同样的指标体系,忽视了学校发展的个性、亮点和特色,致使教育督导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打了折扣。
特别是婺城区学校三元六级结构明显,既有城区学校、乡镇学校,又有山区学校,既有社会美誉度很高的名校,也有薄弱学校,校际间在办学性质、学校面积、学生数、班级数、办学特色、社会声誉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婺城区在具体的发展性评价中,虽然对校级差异明显的特征有所考虑,在内容设置、考核分组等有所体现,但考核体系分布还未达到充分的科学性,发展性考核的校际差异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考核内容无法同步体现;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一年一度的考核习以为常,对评估产生一定的惰性,创新精神和争先动力不足。
2.评价指标稳定与变化的平衡问题未有效解决。教育方针政策、教育规律是相对稳定的,学校发展性评价与3年一轮的学校发展性规划相结合,因此发展性评价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教育是不断发展的,发展性指标不能禁锢教育的改革,要为学校的特色发展预留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区域特色工作不断涌现,在稳定与变化之间,两者如何取得平衡,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3.督导队伍数量、培训学习未全面落实。教育督导评估人员是代表同级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检查、督促、评估、指导工作。婺城区从2004年起聘任首届区政府教育督学,同时设有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有以分管教育副区长为总督学、区府办和教育局相关领导为副总督学的督导领导干部队伍,教育督导室有专职督学,有由区政府相关部门、退出校长书记岗位的具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同志组成的兼职督学以及人大、政协聘请的特邀督学。聘任兼职的督导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队伍人数的不足,但是因为兼职的督导人员还有各自的本职工作,繁重的日常工作主要由专职人员进行,督导力量明显不足。此外对督导人员的培训也不到位。
由于教育督导评估是专业性很强工作,对评估程序、评估内容、评估手段都有较严格的规定,现有的评估人员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比较缺乏。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深化婺城区中小学发展性评价工作的对策建议
1.提高站位,深刻领悟中小学发展性评价的新时代使命。
教育督导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全面管理,以保障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既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对中小学监督指导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与学校和社会联系、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方式。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价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权威、最科学、最规范、最全面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其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为区域内学校可持续发展、自主发展保驾护航。
2.加强督学队伍建设,提高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水平。
首先必须建立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严把教育督导人员入口关,这是建立专业化教育督导队伍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加强对督导人员的培训,使督学系统地接触最先进的教育督导理论和方法,提高督导人员的专业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必须提升督导人员专业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区域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培训班,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在职培训与全日制培训相结合,专项培训与全面系统培训相结合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使教育督导评估人员接受全面、全员培训。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督导评估人员的待遇,调动督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充实壮大教育督导队伍。另外对教育督导评估人员要进行严格的选拔和考核,逐步地建设一支有一定数量的,水平较高的,层次、年龄结构和专业机构合理的,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督导人员队伍。
3.优化指标体系,开发中小学发展性评价手册。
针对目前学校发展性评价的不足和问题,构建更加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中小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一本多元评价、操作性强的中小学发展性评价手册,以促进学校健康科学、和谐优质发展,以评促校,以督促教。
(1)以现有的《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价表》为基础,优化指标体系,完善一级、二级指标内容,指标设置上采取删减、合并和补充等方式进行修订和完善。
(2)除认定指标的达标度,还将认定创优点。创优点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愿景策划和实施的特色品牌项目。学校创优点限报两项,列入发展性考核自主选项考核。学校自主申报,同时提供相关具备基本条件的佐证材料,由督导评估组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3)设置一定比例的加分项目作为加分点。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要求,每年选择数项中心工作进行重点推进。同时和职能科室共同制定项目要求和评估标准,学校进行量化自评,同时提供相关佐证材料,由督导评估组组织专家进行认定和打分。
4.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主体的中小学发展性评价模式。
中小学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理念提出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评估机构、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学校教育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中来。具体操作如下:一是专职和兼职督学,开展实地走访、资料查阅、项目计分等考核工作;二是行政科室、教研部门,对对口业务的完成情况实施量化考核;三是采取家长、学生的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考核评价;四是对所在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行政人员的访谈,从社会外围评价所在学校;五是对校内领导、教师的个别座谈和民主测评,从学校内部挖掘亮点,发现问题。
考核主体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家长。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和不可替代的。因此,积极开辟多种渠道和途径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参与学校的发展建设。例如定期召开班级家长会;成立家长联合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方案的制定和督导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信息,听取家长对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社区。社区代表可以与教育督导评估人员一起通过听课、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校管理人员的报告、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等直接参与,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研讨会以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和途径间接参与。社区充分利用自身力量和各种条件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和评估进行宣传,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还能够进一步扩大学校教育督导评估的社会参与度和监督的力度,使得督导的结果更具信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1】陈聪富.学校发展性督导新探索【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
【2】王晓妹.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赵连根.区域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概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本文为浙江省首届教育督导课题立项资助的《区域中小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策略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课题组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