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生自我教育能力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王媛媛
[导读]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王媛媛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255100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初中生处于人发展的重要阶段,要想促进初中生的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就要注意提升初中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笔者认为,自我教育能力,是个体以自身为主体,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心态教育自己,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能自立、能自信、能自尊、能自制,使自己获得正面发展的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认为,在对个体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个人的教育离开了自我教育是难以想象的。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教育思想,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需要,它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个体为了满足自身自尊的需要或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往往会自觉地启动自我教育,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培养和教导,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初中生在追求理想自我的实现过程中,自我需要的层次不断提高,对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十分明显,自我教育的需要也日益迫切。
         但是,自我教育能力不会凭空出现,对中学生来说,他们获得自我教育能力的前提是他人(主要是家长和教师)的尊重、接纳和正确引导。通过对本校初一、初二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与教师、不同水平学生进行座谈,笔者发现很多初中生具有程度不一的自卑、逆反心理,内心动力不足,自控能力有待提升。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生活,不知道学习、生活的乐趣在哪里,学习靠压,生活靠管。 而初中生的这些表现与老师、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平时,教师、家长只关注成绩,忽视儿童情感、心理需求,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以否定、贬低为主,缺乏对儿童心理的科学认识,缺乏科学的育儿意识,缺乏科学的沟通技巧。要想促进初中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变。家长、教师应提升观念,改变教育方式,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的沟通技巧,用符合初中生心理需求的方式与其沟通,通过外在交流策略的改变触发初中生内在动能,从而激发其自我效能感,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那么,教师、家长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提升初中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呢?
         一、教师、家长要树立新的科学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观念,是改变教育方式、教育行为的基础。教师、家长的教育思想影响着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树立新的科学教育理念才会带来教育方式的改变。首先,教师、家长应该认识到培养初中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至关重要,因为孩子的成才最终要靠他们自己来完成,用逼迫的方式让初中生学习、成长,不但不会对其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其次,教师、家长要认识到自身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改变孩子,先要从改变、提升自己开始,教师、家长要不断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自身育人的需要,促进初中生自觉、主动的发展。


         二、教师、家长要学习科学的交流方式、沟通技巧
         教育孩子需要科学的交流方式、沟通技巧,教师、家长用科学的方法与初中生交流,才能对他们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
         1. 与孩子沟通,要注意减少评价性语言
         “你怎么这么懒?”“你就是缺少自信。”“我看你是学不好了。”这些都是评价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会给初中生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像“懒惰”“缺少自信”“学习不好”等等。教师、家长在与初中生交流时,要注意少说评价性语言,学会“描述性”地说话,即描述孩子的行为,描述自身的感受,描述事件对自身的影响。比如:“这个星期,你有三天没有做语文作业,对此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担心,我怕你的学习会渐渐跟不上。”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出希望,“我期望你能按时完成语文作业,我觉得你有这个能力。”这样与初中生交流,往往比贴标签、指责批评更能激发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
         2. 与孩子沟通,要多说有积极心理暗示作用的话。
         积极的暗示,是对某种事物进行有力、积极的叙述,是一种强有力的技巧。教师、家长注意多对初中生说积极心理暗示作用的话,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孩子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教师、家长要注意多用肯定句说话,对孩子进行肯定、 正面的描述,从而增强初中生的自信心,激发其自我教育能力。人的大脑在短时间内只能对有限刺激做出反应,使用肯定句,潜意识里接受到的多为肯定、 正面的关键词, 并对之做出反应; 倘若使用否定句式, 大脑捕获的关键词则多有否定意味,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不能达到良好的调节效果。比如,“你不要再拖拉了”和“我们做事快速一些”,二者看似意思差不多,但在短时间内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反应大有差异,前者能使孩子潜意识中接收“做事快些”的概念,后者则使孩子的潜意识在短时间内受到“拖拉”的冲击。
         3. 与孩子沟通,可以用表情、肢体接触传递积极信息。
         动作、 表情也可以给孩子以暗示,教师、家长要注意通过动作、表情向初中生传达一种向上的力量,使他们接受正面信息的刺激。比如,面对缺少自信的初中生,与其交流时,可以注意用带着肯定意味的微笑来面对他们,说话要简洁、有力,还可以用拍拍肩膀,竖起大拇指等方式向孩子传达自己的肯定和欣赏,这样有利于其自信心的建立,激发初中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家长、教师要注意营造积极的环境氛围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对人有影响作用。我们要学会创造、利用环境,使之为提升初中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服务。比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家长情绪焦躁,家庭气氛压抑,孩子的情绪自然也会压抑、焦虑或者内疚、自责。虽然,短时间内孩子会表现得乖巧、努力,但孩子从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到的是对待困难、挫折的消极态度。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渺小的、无力的、被动的。
         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注意为初中生营造温暖、积极的环境氛围,向孩子传递积极的理念,肯定孩子的价值,调动孩子的自我力量,从而激发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41.
[2]邹文娜,郑畅,孔阳.善用积极自我暗示,创造健康快乐生活[J]文教资料,2015,(06)
[3]邓莉梅.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取得成功[J].人力资源管理,200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