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地区客家传统民居排水排污改造的现状与建议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麦子华
[导读] 梅州地区客家传统民居不仅美,而且更实用,就像客家人设计的排水排污系统,历经上千年,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麦子华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摘要]:梅州地区客家传统民居不仅美,而且更实用,就像客家人设计的排水排污系统,历经上千年,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过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数量激增,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现有的传统民居排水排污设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本文以梅州地区客家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从围龙屋为代表的客家建筑的排水排污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了梅州地区客家传统民居排水排污改造的现状与建议,为广东地区的客家传统民居排水排污设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客家传统民居;排水排污;改造;建议


        以围龙屋为代表的客家建筑,展现了客家人在自然中留下的印迹与延续的文脉。围龙屋为土木架构基质的生土建筑,一般依山傍水在丘陵山麓就地取材,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中,通过建筑达到人文与自然的亲和统一。围龙屋建筑精巧细致的结构设计渗透着客家人对建筑的透彻领悟。首先在结构上,围龙屋讲究对称,上下或上中下的厅堂、天井、厢房、居室主次分明,前有水塘,后有花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和排污。
        一.客家民居排水排污系统的适应性及局限性
        围龙屋为宗族集体生活的场所,内部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建筑地底下布有暗沟,用来排泄天井收集的雨水和居民的生活污水。天井将雨水汇聚,客家人认为“四水归堂”就会财源滚滚来[[[] 巩凌霄《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设计思维方式研究》,安徽农业大学,2017]]。排水路径讲究宜暗藏弯曲,不宜直泻而出,因为“逆则聚而不散;曲则留而不去”。有的别出心裁在厅堂下安装了陶制暗水管,放养乌龟在管内爬动,起着排污清沟的作用。[[[] 《明清古民居建筑典范——培田民居》,来自网页,2016-04-18]]


    









                  传统客家围龙屋结构示意图和钧质楼平面效果图
        客家民居建筑有相对完善的排水系统,在房前屋后有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使宅内外的雨水、生活用水流向宅前的池塘、溪流,部分解决了排水防湿问题,屋内建筑采用花岗岩石基脚、青砖外墙、大理石柱础等手法减缓木头霉变腐朽。正厅后面两道向下弧形的花台,能够缓解山洪对房屋所造成的冲击,同时让雨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走,屋后的“风水林”起到遮阳护阴的良好作用。
        然而,传统客家古民居的适应性优势已不能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生产的需求。从老屋整体架构来看,古屋天井也只能起到暂时蓄水的作用,单纯依靠地势高度差而设置的明沟暗渠,也具有其局限性,由于雨污排放压力日益增加,再加上屋内没有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洗手间,传统的排水排污系统面临着更新与改造的现实需求。
        二.客家传统民居排水排污改造案例
        玉庭楼位于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大沥村,是一座典型的城中村老房子。玉庭楼于1923年落成,是一座外观布局为典型客家风格,内部建筑装饰结构具有西方及民国元素的客家洋楼式围龙屋。与梅州上坪村七贤居类似,未修复改造之前的玉庭楼同样面临着电力、给排水、排污等系统严重破坏、老屋空心化、结构功能单一化等严峻的问题。再加上屋主本人修缮老屋心切,活化玉庭楼变成了必然要求。
        由于玉庭楼整体建筑保留较为完整,而内部结构遭到较大破坏,玉庭楼主要采取内部系统改造、基本保留客家古建筑风格的方法,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在玉庭楼尚未改造之前,其排水排污系统较为原始,采用天井集水+暗渠明沟排水的方式,这种方法虽然具有环境适应性,但也具有明显的弊端。玉庭楼天井积水、排水系统严重堵塞就是其印证之一。针对这种情况,在排水方面,玉庭楼在周边市政管道系统的影响下,采用后建管道方式,废除原有排水系统,将雨水等通过管道接入市政系统;在排污方面,玉庭楼建设了沉降式化粪池,重修卫生间和冷热水管道系统,采用科技手段对污水进行净化后排放处理。同时,在原来天井位置覆盖一层钢化玻璃,完善采光系统;对老屋墙面、地板、屋顶均做了防水层、防水膜、防水涂料处理,确保其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玉庭楼天井改造前和改造后
        玉庭楼的发展定位是现代青年创客空间。在古屋活化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政策扶持+民间团体筹资+专业设计团队改造的方式,明确责任分工和产权主体,在活化的过程中注重“人”的作用,在政府、产权人、投资主体之间形成有机的利益链,争取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通力合作。
三.传统围龙屋的排水排污改造建议
        客家传统民居虽然有独特的形式和韵味,但是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物理性能,很多村民并不愿意继续长期生活于其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很多房间潮湿阴暗;二是缺乏洗手间等必要设施,没有现代小区高层建筑排水排污等系统。客家围龙屋主要通过天井收集雨水,再通过地下设有的暗渠、沟眼等排至水塘内。过去生活污水的水量相对较小,很少使用洗发水、沐浴露等化学物质,生活污水基本不含重金属污染物,因此对农村污水处理的要求远远达不到如今大多数城市的污水排放标准。在当今生产生活条件下,为了赋予古民居全新的时代标签,重获新生,就要着力完善老屋基础设施,首先对古民居排水排污系统进行系统化改造,使其适应现当代生产生活的需要。
        以梅州上坪村为例,上坪村靠近城市,其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梅州农村现今主要采取合流制排水系统,以明沟排水为主,在排水方面主要是自然散排。在梅州调研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农村普遍设有沟渠,各户使用冲水厕所后污水未经处理直接通过沟渠排入塘中,长此以往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污水和排水系统亟待完善和改良。



参考文献:
1.巩凌霄《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设计思维方式研究》,安徽农业大学,2017
2.明清古民居建筑典范——培田民居》,来自网页,2016-04-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