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帅
兴平市南位镇中心小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的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通过环境教学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有助于其理解和运用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分配角色、划分小组、设置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充满趣味,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环境教育的实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环境教育;策略
引言
道德与法治不仅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现代公民的核心素养。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道德和法治在国家治理和公民核心素养上的国家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代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讲话把道德和法治提高到现代国家治理层面,体现了道德和法治的国家战略意义。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开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简单地说,环境教育就是一类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教育活动。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已经危及人类的正常生活,甚至是生存,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强环境教育。
二、教学目标
环境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启发学生,因此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预设场景,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争议的场景引出教学内容。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经历环境教学,让学生在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使其产生同理心,对接下来的话题产生探究欲,期待寻找正确的答案。结合实际、紧贴教材是环境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提出问题,或者是教师做出错误的示范,让学生找出错误、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出新知识,教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在课程教学实践层面,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面临复杂多样、难辨真伪的网络消息影响并限制了道德与法治信息质量与数量;网络信息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和负面新闻冲击并影响着小学生道德和法治意识的确立以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效果;教育理念陈旧落后以及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导致该课程教学实践脱离社会生活,严重影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能等状况。这种状况从课程实践层面基本反映了我国道德和法治课程教学实践的现状。在课程教师层面,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区域性调查显示:437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中有378名为兼职教师,学生课程学业检测方式中近有20.82%的课程教师采用社区、家庭等社会机构参与的课程成绩评价方式,教师采用体验教学方式的仅占14.42%,90.17%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期待有课程教学的专业指导与培训、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优秀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参考以及学校与社区、企业和志愿者组织合作为该课程教学提供生活体验与实践。这一区域性调查状况不仅反映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区域性状况,而且从课程教学主体层面基本反映了我国道德和法治课程教学实践现状。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环境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提高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研究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
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很少接触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内容,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法治观和环境道德观,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深。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通过各种方法实施环境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形成环境法治观和环境道德观。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阅读了解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从根本上认识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研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内容,对课本中涉及的环境教育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明确环境教育的目的,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确保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第三,以目标为导向,根据课程内容研究环境教育方法,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实施环境教育,给予学生更多接触环境保护法律与道德内容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与规范,履行环保道德责任。总而言之,意识决定行动,教师只有意识上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在行为上做出相应的反应,真正地把环境教育贯彻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道德与法治是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小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内容都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现道理与道德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敏感性与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3]。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进行教学,但是也要挣脱教材、教室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束缚,促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触角朝社会、社区不断延伸,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法律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让学生有所收获。例如,在教学“安全地玩”一课时,结合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了解游戏场所与游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学习如何远离这些安全隐患,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教师可以“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为目的,带领学生去消防、交警大队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安全标志和交通标志,并听工作人员详细介绍各种交通标志的作用。教师还可结合不同的场所图讲述安全知识、注意事项和违法的后果,如在马路上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在严禁烟火的地方,不要玩火;在高压电附近,不要乱摸乱碰,以防触电。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是否危害了公共安全。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如交通标志认知活动,教师可让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安全标志,并利用卡片、彩笔等制作安全标志,在不同的地方贴上不同的安全标志,让学生讨论各个安全标志告诉人们要注意什么,以此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联合其他班级一起组织安全演习活动,在演习中讲述灭火器的使用知识,讲述当火灾发生时,疏散过程要注意的问题,如不能追跑、拥挤、推搡、喧哗等,以培养学生的紧急逃生能力,强化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法治意识。
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环境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法治观和环境道德观,使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治素养、道德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让学生从法治与道德两个层面深刻认识环境保护,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为未来的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整体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并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实施环境教育,切实做好环境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希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能动性分析[J].教书育人,2019(35):76.
[2]王宗红.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46.
[3]黄雅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浅探[J].新教师,2019(11):69-70.
[4]张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路径研究[D].师范大学,2017.
[5]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