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学生在科学活动课中动手做的习惯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1孔曼丽 2罗生波
[导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2017《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1孔曼丽  2罗生波
        1北京市密云区第六小学
        2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2017《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
        动手做的学习习惯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做前思,带着问题做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左前先动脑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
        例如《把他们放进水里》,学生实验前先让学生动脑,在对各种材料进行客观的全面的观察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放入水中可能出现什么现象,是颗粒沉底,漂浮,还是变小,或是消失。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接下来学生就会带着自己的猜测,有目的的进行观察,这样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
        技术工程单元的设计与制作更是对做前思的一种体现《设计与制作小笔筒》《制作小船》《制作指南针》等,学生在动手制作之前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才是动手制作,而此时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是盲目进行设计,更多的是理想化的想象,缺少一定的可实施性。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在直观思维,想象用什么材料来制作船的哪一个部分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可以出示一些日常可以收集到的物品进行展示,让学生先对实物进行观察,与美术学科相结合,分析物品的基本型,根据形状初步确定可用来做船的某一部分,然后再思考这种材料能否作为小船的材料,是否怕水,能否漂浮?这样学生会更好地展开思维进行设计,设计图可能就会更具有可实施性。
二、培养学生做中思,发展思维
    科学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更多的只是关注实验本身,而不是在实验中所蕴含的相关思考,这有悖于科学探究活动的本来意图。古语有云“学以思为贵”,也充分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仅需要热热闹闹的实验过程,更需要学生冷静的思考过程。
    (一)在观察实验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低年级由于学生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他们对事物外部的形象、具体的特征特别敏感。所以,在低年段科学课的教学中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实验,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发展形象思维。


        如《把它们放进水里》一课。学生很难从字面中溶解的概念,因此就需要将概念进行分解,用一些学生比较好理解的语言或是图画进行讲解。观察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是什么?观察的是颗粒的变化情况。如果消失,它可能去那里了?怎么验证? 最终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找出溶解的共同现象。但针对颗粒去哪里了这一问题学生又开始疑惑,于是我在课堂上开展形象比喻,通过画图使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物质最终去到了水的各个部分。而溶解这一科学名词,在记忆时可以分解解释,“溶”可以理解为在水中化开,而“解”就是由大的,我们看得到的分解为我们看不到的。这样的解释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记忆。
        (二)、在动手实验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在思维活动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思维的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磁铁的磁极》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我为学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小的曲别针、小铁珠,纸等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学生根据有结构的材料动脑设计自己的实验,学生想到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同学认为可以直接用磁铁吸上一个曲别针,用手拉一拉,就能感受到,就像拔河一样;有同学想看看哪个地方吸引的小曲别针多;有的结合自己玩中的发现,磁铁没靠近曲别针时也能吸引曲别针,那么通过距离远近也能知道磁性是否一样;还有同学在前一位同学的启发下想到了可以看隔着纸的层数来判断磁性强弱。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可能还不是很科学,但学生们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学生经过多样性的实验后,获取大量事实基础上,针对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质疑、分析、筛选,直至概括出磁铁两端磁性强的性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验证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做后思,不断进行改进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如:《把它们放进水里》一课,在进行教学时,放进水中的酸梅晶由于受潮的影响,有些酸梅晶的颗粒较大,学生将酸梅晶放入水中搅拌后,发现杯底仍然会有一些颗粒,因此学生的实验结论出现了分歧,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探究,学生就会发现如果搅拌的时间再长一点,颗粒也会消失,所以说明受潮的酸梅晶是可以溶解的。但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就会提出新的问题,面粉如果搅拌的时间再长一点,颗粒是否也会消失呢?于是学生又开始了新的尝试,探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使之成为学生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小学科学是一门动手性很强、具有实践意义的学科,在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学习中,通过动手“做”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可以有更多的发现,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做”与“思”相结合的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低年段观察实验教学策略实践研究[J].陈莹.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04)
[2]浅论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李知鹿.中国校外教育.2018(10)
[3]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尹爱琴.学周刊. 2015(24)
[4]理性思维在科学课堂中的生长之路[J].张文杰.上海教育科研. 2018(05)
[5]小学科学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J]. 陈池林.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8(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