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注重表达 打造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岳政春
[导读]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
        岳政春
        山西省太谷师范附属小学   山西 晋中  030800
        文章摘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出发,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与习作能力为目标,依托教材这个例子,以生活为课堂,理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以及教学环境三个关系,强化思考与提炼、积累与拓展、观察与实践三个结合,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关 键 词:读写结合   注重表达  高效  
        正    文: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然而我国的语文课程却将始终坚持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语文课用于阅读的时间占了四分之三,而运用表达教学时间不足四分之一,造成语文课程“阅读”和“表达”教学时间的结构性失调。可以说以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与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是不相称的,这也是造成大多数学生“语文不过关”的直接原因。现在社会各界对语文课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学生表达能力不过关,而语文课却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效率很低的“文本讲读”上,始终没有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点。语文课程必须调整课时结构,“均衡读写”,建构“理解”和“表达”并重,并且适当朝向“运用”的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综合能力建构和提升的基础阶段,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我们任重而道远。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出发,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习作能力为目标,以教材为依托,以生活为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阅读,激发作文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理顺三个关系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它涉及方方面面,既需要学生自身的爱好,这是内因,也需要师生、生生以及周边教学环境的营造,这是外因。处理好这些因素,语文教学的开展才会更加顺畅、高效。
        1、建立融洽的生本关系。生本关系,也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关系。关键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没有兴趣,就没有激情与记忆。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敢创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能量,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荣誉感。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核心就是要和谐。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作为老师,应当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倾听学生的诉求,尊重学生的想法。只有把学生当做朋友看,更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讲台为个性展示的舞台,变讲坛为各抒己见的论坛,变“让我学”为“我要学”,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学生才能尽情享受到轻松愉快的学习乐趣,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习得本领。
        3、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重点是营造环境。一方面要抓好班风、教风、学风和教室文化墙、板报等硬件设施建设,让教室的每个角落都成为文明的窗口和育人的阵地,创设一个有利于师生自我完善的教室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锻炼其吃苦耐劳的糟神,加强学生自治、自理教育,强化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力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第三是在课堂上,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安排教学结构,激发学生“以学为乐”的积极情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考试方法上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多注意观察学生,及时调整情绪低落的学生。


        二、强化三个结合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力量在于思考,思考的积淀在于阅读,阅读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但阅读不仅仅只是会读,更重要的是要善读。正如刘向所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善读,既要撮其要,又要展其言;既要知其理,又要用其理。阅读是通向写作的桥梁。
         1、思考与提炼相结合。提炼,是把知识由厚变薄的过程;而思考,是将知识由薄变厚的关键。只有经过认真思考、精炼提取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对于阅读材料的吸收,不仅仅是材料本身的积累,也可以吸收有益的思想见解,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内化和发展,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化文本阅读,充分挖掘材料本身,引导形成正确的认知观点,正确表达的同时,鼓励学生多写随笔,将自己所读到的材料随时记录并加以评论。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经过整理,较为客观、完整、形象地表达出来,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2、积累与拓展相结合。在课堂之上,我们可以通过知识链接,延伸学生的知识宽度,填补学生的知识空白,寻找学生写话训练的切入点。再如《爱之链》一课,在学生充分阅读过文本之后,对主要人物都有了深刻的了解,是否就可以作为文本的最终目的,就此结束课文。其实,我们还可以在深刻剖析人物事例之后,组织学生谈一谈、议一议、写一写,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类似于这样的训练点,课文中比比皆是。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续写故事,抑或拓展延伸,或想象写作,或成语和寓言交流会…都为孩子们的能力培养开启着一扇门,只要我们帮助他们找到通向这扇门的钥匙,相信他们都能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阅读与习作的快乐和兴趣。
        3、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发现。要赋予学生一双爱发现,善发现,会观察的慧眼。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积极应用各种观察方法,可以以每日一事为主题,简要记录自己一天的点滴事件,也可以具体介绍自己一天的新体验、新发现、新感受;把自己的读书收获,包括字词句、段篇章摘录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定时交流汇报;把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易错问题,整理到纠错本上,常翻常新,及时巩固。除此之外,我校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也为孩子们的学习实践提供了平台。以课本剧为例,从课本剧的基本常识到经典课本剧的阅读,从经典课本剧的阅读到自己编写校园课本剧,从观看课本剧表演到参与课本剧的表演等,一步一步、一级一级,由浅入深、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激情。
        三、注重一个提升
        注重一个提升,就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一个是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失,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更好的指导实践。二是平时的教学,要和相关教师进行探讨、沟通,听取她们对自己教学的一些看法,对照自己的教学过程,查漏补缺、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老师可以为学生做五件事:
        1.为学生提供足够图书资源,读书兴趣是读出来的。
        2.为学生提高交流的平台,交流是一种碰撞,是一种促进。形成读书氛围。多上几节读书交流课。
        3.老师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必读书目要适量。每一个学生喜欢读的书都不一样。鼓励学生,因为是读书兴趣形成期。
        4.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运用于语文实践中。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加强读写结合,内化写法。
        时间留给语文实践,读书,表达,写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不断给自己可触的标高,只有始终保持“在路上”的状态,才能真正体会到语文教学的其乐无穷。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2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