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聪
湖南省株洲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412005
摘要:我国一直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探求其优化路径,成为保证教育公平、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探析展开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探析
引言
脱贫攻坚一线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高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平台。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高校开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研究探讨脱贫攻坚视阈下高校社会实践精准服务机制的构建路径,推动高校社会实践精准服务脱贫攻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可以让大学生清晰定位职业生涯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新的教育时代对“人才”有了新的定义,它不再单指在文化知识领域取得有效进步的人,而是指在德智体美劳综合方面获得发展空间的人,简单来说,就是新时代的人才应当是具备多项素质和能力的人。而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青少年来说,最需要的就是培养多项素质和能力。也正因如此,才更加坚定了高校推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信念,正所谓“箭无虚发,须有的”。每一位即将走出校园、踏上工作旅途的大学生,就如同即将脱弦的羽箭一般,需要对工作、对人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如此,他们的职业生涯方能按照自己想要的那般前进,而不是浑浑噩噩度日,或者迫于生计做一些自己所不擅长、不喜爱的事情。因此,组织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在学校弥留之际,就可以积累一些社会工作经验,知晓自己潜在的能力,以及自己所不足的地方,进而在即将步入工作岗位时,就可以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界定,让高校大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计划、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才俊。
二、转变思维,全方位育人
一是注重励志感恩精神的培养。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高校可以通过“朋辈教育”,评选励志人物,树立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信自强的品质。二是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扶持勤工助学社团、开展品牌活动等途径,来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三、发挥优势,丰富工作载体
一是要发挥高校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发挥大学生专业特长和实践优势,组建专业化实践团队,精准细化,深入落实,在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持续深入推进对口帮扶。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学生组织优势,在高校党团组织指导支持下动员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社团等结对帮扶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按户制订计划,精准帮扶。二是发挥高校对贫困村大学生的帮扶培养作用。
以贫困村在高校就读大学生为对象,由学生所属院系相关人员组成管理帮扶小组。对学生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等摸底调查,建立档案,定期组织座谈,随时了解学生动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重点培养与帮助,确保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在奖助学金评定,评优选先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为其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和更广的实践平台。就业指导中心专人关注此类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意向,进行专门的就业技能和知识指导,鼓励贫困家庭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对学生给予适当就业经费帮扶,达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的。三是发挥在高校就读的贫困村大学生的生源优势。在为贫困村大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帮扶的同时,发挥贫困村大学生的生源优势,以他们的视角为本村村民解读扶贫工作政策,引导村民正确认识扶贫工作,促进各项扶贫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同时通过大学生与所在村组村民和亲属的日常沟通、谈心谈话了解贫困村的真实情况及当地村民的所思所想。入村、入组、入户,发放调查问卷、谈心谈话等形式掌握一手资料,形成调研报告,为脱贫攻坚和防止返贫工作提供参考数据及资料。
四、利用高校自身优势,树立多轨资助理念
学生资助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在当前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战中,地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主动融入到全国扶贫脱贫行动中,与政府对贫困户的帮扶形成遥相呼应,做好顺势、借势,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校自身优势,树立多轨资助理念。首先,地方高校可以发挥学科优势,在社会上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基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寻求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社会资助,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综合素养。其次,地方高校可以和政府、企业等联系合作,设立贫困助学岗,可以对需要帮助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成员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助力他们实现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达到参与贫困帮扶工作的各方共赢的效果。最后,地方高校可以和用人单位、科技转化合作单位及知名校友联系,争取让他们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或“服务契约奖学金”,让受资助者毕业后从事指定的工作,作为对出资者的回报。
五、运用新技术,创新工作方法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高校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校园卡消费、勤工助学情况等,来及时调整资助对象和资助方法,实现资助工作的动态运转。比如,通过分析发现某些学生经济困难,可以增加对其的资助。反之,如果情况改善,也可减少资助,做到精准帮扶。同时,还可以运用新媒体将以往单向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学生与学校的双向互动,有利于高校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育人方案。
结束语
总之,脱贫攻坚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优化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用发展的眼光和服务学生的意识来完成时代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鹏,庄法兴,雷丽君.脱贫攻坚视阈下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探究——基于山西农业大学脱贫攻坚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89-92.
[2]李旎.浅析高校助力脱贫攻坚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9(04):4-5.
[3]刘小露.高校参与脱贫攻坚的作用发挥及启示研究——基于新疆大学对口帮扶莎车县[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8,18(04):47-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