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区域地理“以图导学”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卢金珍
[导读] 地理是高中阶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全面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
        卢金珍
        河北省张北县第一中学  076450
        摘要:地理是高中阶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全面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图片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具有重要的辅助和支撑意义,以图导学的新型教学手段使传统模式上的单纯使用图片,只作为教材内容补充的功能更加扩展化,这一手段的应用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更加符合初高中生的客观发展规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加强学习地理学课的效率。广大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灵活地运用以图导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区域地理;以图导学
        引言
        从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接受教师讲授的现成地理知识,而更愿意主动探究地理问题,以从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但是,地理是一门空间概念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必须把握好地理图像信息,才能有效展开地理知识的探究。因此,本文对高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方法展开探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图像信息提供了帮助。
        1应用“以图导学”的意义
        1.1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地理学科开始教学时无法让学生实地感受所授知识的内容,所以很难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对地理的兴趣。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教师会以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了抽象的理论知识的难度,降低了教学效率,如果在地理课堂上应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师所传授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对地理发展的相关规律进行探讨,这样就让课堂的重心从教师变成了学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教师注重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相关教学活动时,应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将这种理念放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发探索,根据自己所给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把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现象相关联,既加强了学生的辨图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学会从地理图片中获取所学的知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2核心素养下高中区域地理“以图导学”教学实践
        2.1依图导课,增加学生区域认知
        一幅景观图可以囊括地理环境中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建筑、交通等多个要素,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认识要素是认识区域的基础。依图导课,需要教师精选能够代表区域特征的图像,要求学生根据图像描述出不同要素的特征。
        案例1:如图1所示,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地理环境要素,猜猜这是哪个国家,并请学生说明判断理由。

              图1某国某处景观图             图2中国高速路标指示图
        图像设置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中判断出该地是一个英语语系国家;图中植被较为低矮,是一个降水较少的地区;一马平川可看出该区地势较为平坦;前方174km才有急救电话亭,可以看出该地地广人稀。结合以上几点,学生很快将该地定位于澳大利亚和美国西部两个地区,但如何准确猜出是哪地,对学生而言就略有难度,这时教师展示第二张图片,如图2所示,让学生对比两图的区别,以做最终的判读。学生对比图2可了解到,由于该国路标设置的方位与中国不同,得出这个国家车子靠左行驶,很快就可以排除美国。
        上述案例以景观图为依托,让学生从图中了解到能代表该区域的要素特征,再从特征入手,分析该地的位置,训练了学生对地理分布和地理特征这两大区域认知的能力。


        2.2析图导学,训练学生综合思维
        “以图导学”的灵魂在于“导”,而“导”的核心在于设置有目的性的问题,问题依托图像存在。区域地理的导学问题可以以尽量覆盖区域自然、人文要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区域认知,在问题中加强要素之间的关联,让学生从整体性角度分析问题、比较问题,从而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在呈现图像和问题的方式上,可以有以下两种模式。
        模式1:借助一个图像,从不同角度对这个图像进行区域要素分解式问题设置。
        案例2:如图3所示,根据该图完成探究活动。

        图3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教师设计了如下几道探究活动题:①结合山脉分布,指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②描述0℃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并说出影响其分布的因素;③比较A、B、C三地在土地利用上的差异,并分析原因;④分析D处形成湿地的自然原因,指出湿地的生态意义,并提出可行性开发建议;⑤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试分析其自然原因;⑥请举例分析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发展的影响。
        案例2围绕一张图,教师可设计气候、土地利用、湿地、农业等不同角度的问题,问题的设置上要适当加强要素间的关联,需要学生调用自己对东北地区区域认知的储备知识,在训练学生区域认知的同时,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
        模式2:借助多个图层,通过图层的叠加设置区域要素间关联的问题。
        案例3:根据下列图片,完成探究活动。
        教师设置了如下几道探究活动题:①观察福建的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评价福建的自然地理条件;②读“福建年降水量”“福建主要山脉”图层,画出沿线地势变化大体趋势,并回答沿线降水量变化差异及原因;③借用“福建主要河流”“福建主要山脉”图层,说明交通、城镇分布的特点及原因;④调取你觉得可用的图层,完成一处水库的选址,并分析你在此选址的原因;⑤调取你觉得可用的图层,分析福建省产业发展方向。
        案例3借用了福建省河流、年降水量、山脉等多张图,先呈现出福建的区域特征,再用图像叠加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要素之间的关联,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掌握地理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提高其图像判读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2.3利用填图游戏,进行知识的记忆和复习
        教师在知识的记忆和复习阶段应该推陈出新,跳出原先枯燥、单一的文字考察的方式,赋予练习和课后作业更多的生命力。填图游戏是“以图导学”的重要形式,让学生通过在图中填入已学知识,对地理知识进行记忆的加深和巩固,通过知识与图像相结合,学生能牢固地掌握重点知识,在脑海中建立文字与图像的连接,记忆更加生动、形象,也在填图的过程中锻炼的自己的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填图效果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对教学设计就行调整和改进,使教学内容更能匹配上学生的需求和漏洞,还能再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立体感。例如在学习我国的民族分布时,枯燥的死记硬背不仅学习的效果不好,而且极其容易引起学生的不适、反抗甚至是厌倦。我们通过巧妙地运用填图游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和整合,例如分小组进行“知识小竞赛”,在固定时间内,看哪个小组填的民族多,填的位置更准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灵活地掌握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活学活用,形成良性循环。填图游戏充分利用了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在游戏中整合地理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充分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从而在完成填图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这样才能学好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应有“以图导学”的教学方式,配合相关的情境、游戏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地理图像信息展开地理知识的探究,最终不断完善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婉琴.以图导学地理教学模式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8):107-109.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