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燕
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摘要:高中教育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关键阶段,育人先育德也成为高中教育教学阶段重要的教育理念,培养品德高尚、素养优秀的学生则成为教育的重要基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三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高中生物教学同德育教育存在紧密联系,并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在中学生物学课堂渗透德育教学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前言:生物学科所具有的特色学科优势,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所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阶段,应重视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具有非常深远的重要意义。德育教育的实施开展属于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 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同样对学生三观的培养有着重要教育意义,以此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生物学课堂渗透生命教育
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所具有的高速传播的特点,从各不相同层面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相应的影响。不过,网络同样具有弊端,会对学生分辨是非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意志并不坚定的学生通常较易被不良信息所诱惑影响,并养成部分不良举止行为,严重的可能误入犯罪道路,对一生产生无法抹去的严重影响。此类问题的出现也侧面反映出学生对生命的不尊重和漠视等心理,也反映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应结合实际问题对学生采取思想层面的德育教育指导,通过生活教育所蕴含的生命教育理念,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网络盛行的年代,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也成为开展德育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
比如,关于“受精作用”一课,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精卵结合过程,精子趋向卵子发生结合,经过“精子获能、顶体反应、卵子运行与卵子激活”等众多步骤,方可完成精卵结合。大量精子之中,也不是全部一帆风顺,最终仅有一个精子同卵子完成受精过程,此过程的实现也是非常不易的。同时,卵子产生耗时较久,精子趋向卵子前历经曲折,一段时间后无法同卵子发生结合的精子,则会出现自然死亡。所以,新生命也是历经重重努力之后才诞生的,生命正因如此方显得异常宝贵。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通过生命的价值和宝贵,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可以更加珍爱生命,保持良好的思想和自信,对自身予以可定,使生命可以更有意义和价值。又如,关于“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一课,介绍了关于兴奋在神经元中传递的过程,兴奋导致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下一神经元,能够产生兴奋或是抑制。教学期间,教师可列举向学生介绍可行产生兴奋或是抑制效果的物品。如毒品或是兴奋剂,可以使人产生兴奋;镇定剂或是麻醉剂,可以产生抑制。期间,教师可播放展示毒品有关的公益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到毒品具有的危害作用,使学生可以形成生命安全意识,避免由于好奇心对学生产生伤害。毒品属于违背道德法律的物品,教师需要对采取正确引导和科学教育,使学生可以尊重生命并珍惜生命,有效渗透生命教育,发挥德育教育的关键作用[1]。
二、生物学课堂渗透基因安全教育
生物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影响有利有弊,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相应的挑战。转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始终在挑战人类道德底线。所以,高中生物教学阶段,教师应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基因安全教育。
比如,关于“人类遗传病”一课,介绍了部分常见多基因遗传病发病率,此类病症均属于基因缺陷所产生的遗传,教师可就该知识点做出深入分析,介绍当前大部分遗传病治愈可能性依然停留在探索阶段,所以需采取必要预防以及监测手段,引导学生养成定期体验的良好习惯。通过此种方式,对德育教育和基因安全教育做出有效渗透,帮助学生强化基因安全意识,并对基因安全教育进行有效的普及渗[2]。
三、生物学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精神和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也成为国家的重要灵活所在,是国家人心一致的重要前提,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也在德育教育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高中生物教学阶段,渗透德育教育时,需对爱国主义加以重点关注。比如,关于“细胞的结构”一章,学习了解了细胞生物系统结构构成,能够知晓,全部细胞结构均分工明确,生物体内铬细胞内部结构均具有各自“工作职责”,并彼此依存,确保生命活动的平稳。期间,教师可对此延伸到国家层面,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包括不同民族,而各民族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时刻保持内部团结,全部民族好似细胞内部结构一般团结支持,并共同进步。同时,课堂教学期间,爱国主义教育同样体现在众多方面,如袁隆平老先生在生物之物研究领域所获得重大突破,为人类生存做出巨大贡献。像袁隆平老先生一样的人还有很多,获得成就的同时,在其身上也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精神,展示出我国科学研究人员的智慧和努力,这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全面渗透[3]。
四、生物学课堂渗透环保教育
高中教育教学阶段,生物学科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正如人们所熟知的一样,环境问题始终是全球广泛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成为未来持续性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期间,渗透德育教育时,应重视对环保教育的有效渗透,培养并唤醒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可以从思想层面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此使德育教育得到有效渗透。比如,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一课,重点介绍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存在着相对性特点,世间万物各行其职,确保生态系统时刻保持着动态平衡。不过,目前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恶化,生态系统由于外界客观因素产生的感染影响,以超出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范围,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异常、温室效应、地震、臭氧层空洞等频繁出现。所以,高中生物课教学期间,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环境意识也显得非常关键。同时,教师应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可以形成优秀的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出深入解析,培养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可以得到有效增强,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理念和决心。与此同时,课堂教学期间,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共同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课外教学实践,如“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等有关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强化提高环保意识,使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得到全面有效渗透[4]。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阶段,生物学科所具备的独特学科优势,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教学期间,教师需关注新课改对德育教育的鸡腿标准,重视在生物学课堂渗透的教育,基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对个体各不相同层次的德育教育需求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生物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充分融合,使德育教育可以得到有效渗透,培养学生优秀的拼的素养,以此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松华.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成功:中下,2017(7):00057-00057.
[2]李昭桂.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德育因素的融入[J].教育,2016(7):00146-00146.
[3]谢德文.用生物教学开辟德育新天地——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理论研究[J].教育家,2016(42):24-25.
[4]曾帅春.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未来英才,2015,000(024):286-286.
作者简介:刘春燕(1987年1月),女,汉,籍贯四川自贡,大学本科,高中生物一级,研究方向:中学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