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映东
福建省上杭县城东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设计有效的体验场景,深化学生的道德感悟。利用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21世纪教学目标的全新诉求, 为了顺应当代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的任务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应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建设和法律意识,做到懂法、尊法、守法,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就基于核心素养基础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进行阐述,希望能通过相应的理论探究,有助于实际教学发展。
1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道德认知。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中,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是比较重要的。让学生通过相应知识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和文明的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感悟生活,达到情感体验上的共鸣,充实学生的道德认知。例如,小学生对于动物特别喜爱,不仅喜欢观察,而且还喜欢模仿动物。但是真正和动物相处的时候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小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感受对待动物,属于对动物的盲目喜爱,并不了解动物的习性,更不懂得怎样做才是对动物真正的关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食用与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学生受到社会的影响,再加上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认知,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已经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这方面内容的课堂教学时,就以“我是小小安全员”为主题开展了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在备课阶段为学生筛选了部分关于野生动物的图片以及生活中人们残害野生动物的视频,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出来,利用视觉体验刺激学生,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并为学生讲解残害野生动物所造成的后果,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到动物与自然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道德判断等起到了催化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增强了学生的个人行为规则意识。
2 合理创设情境,培养道德素养。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有其独特性,枯燥乏味的讲解不能让小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难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转变。所以,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积极地创设情境,为学生呈现生动、具体的画面,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感受到生命的涌动与美好。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我的祖国有多强大》时,教师先播放了近代中国被列强瓜分、欺凌的部分影像资料,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观看,默默思考,当看到帝国主义列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时,很多男生纷纷握起了拳头,表示要“打死可恶的鬼子!”学生的爱国情感马上被激发。
此时,教师再给学生播放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片段,他们看到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各项突出成就,刚刚还在义愤填膺的学生们眼里涌现出了自豪、骄傲的光芒。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同在一片土地上,为什么新旧中国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要整个国家变得强大,只有自身强大才能抵御外敌。最后,教师带领全班齐唱《国歌》,同学们斗志昂扬,更加坚定了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3 创设体验场景,深化道德感悟。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体现道德法治与儿童生活的有机融合。儿童良好道德的形成,最早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并且体验得愈充分细致,对道德的感悟就更清楚,更明确。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领悟道德的规则意识,强化学生对道德的认知。
以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为例,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亲自体验搬动椅子时怎样做才能不发出声音,课上让学生试试,只见学生们一个个小心翼翼地轻轻搬动椅子,一个班的同学竟然没有发出一点儿声音,得到了最真实的体验。然后再让学生表演在图书室里阅读时看书借书时的情景,表演的同学一个个说话声音很大,动作很重。学生看完后,引导他们谈谈个人的感受,有的说:太吵了,被吵得心烦意乱,无法看书。有的说:走路太重,也会影响看书的同学,很不文明。师:是呀,在图书室里声音太大和动作太重都会影响别人,这是很不文明的现象。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不会影响到别人呢?有的说:借书时要小点儿声。有的说:动作要轻轻,走路时也要轻轻,才不会打扰别人。通过这种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让学生意识到在安静的公共场所要不说话或者小声说话,领会保持安静、尊重他人的规则意识,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利用课堂活动,提升道德情感。
在提出核心素养后, 教师需要重新对课程的价值进行审视,能够从关注书本知识逐渐转变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上去。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真正指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主动的体验与参与课堂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充满活力和趣味性的课堂,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乐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进行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对教学的步骤进行精心的设计,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不忘长辈养育恩”这一课的内容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观察活动,使同学们能感受父母的辛苦,并愿意承担一部分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父母为什么这么辛苦?在家庭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对于长辈的关心,我们要怎么感谢他们呢?”通过这些系列的讨论,学生懂得了在家里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自己做,能够体察父母的辛苦,了解父母的烦心事,关心父母,理解父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提高道德认知,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设计有效的体验场景,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利用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艳.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8(07).
[2]刘洪冉.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
[3]杨铭芳,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 小学教学研究,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