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有声——柯达依音乐教学法下音乐欣赏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张德娟
[导读]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的人生,不是完满的人生。
        张德娟
        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的人生,不是完满的人生。柯达依音乐教育的目标是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让音乐成为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语言。
        柯达依认为:好的鉴赏力是不能靠遗传获得的,而需要认真培养。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要从学校教育开始,只有吸收好的艺术才能带来精神的健康。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小学音乐教育任重而道远。如何在柯达依的音乐教育背景下做好学生音乐欣赏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教学,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主题。
        在柯达依音乐教学法的指导下,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发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的一大重点。
1 创设良好的音乐欣赏环境,使用优美的音质材料
        欣赏音乐的首要条件是优美的音质,安静的环境。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音乐的意境,享受音乐的美感。
        我们的音乐课堂,因为班级学生数多,学生的自控力比较弱,想要创造一个安静的听音乐的环境是难上加难。我们需要耐心地引导,细心地创设,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以便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当我们遇到学生不能安静下来时,可以暂停音乐的播放,重新提出要求:“我们能不能安静2分钟,听美妙的音乐?”对于能安静聆听的学生,老师要即使给予表扬和肯定。老师坚持在安静的环境下才播放音乐,班级就会形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氛围和环境。
2 用节奏来感知音乐
        2.1 稳定拍的感知练习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节奏反应。通过学生身心和谐的表现,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音乐情感,感知音乐的要素。
        节奏的基础是稳定的、均匀的律动,对于节奏的稳定节拍的感知练习,在柯达依教学法中,时常利用童谣进入练习。当学生不需要老师的帮助,能独立自信地伴随音乐表演出稳定拍的时候,他们就能意识到节奏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欣赏课《小青蛙》时,学生一开始是混乱的,当我们引导学生踩出相应的节拍,在小青蛙的鸣叫声中找出音乐的稳定节拍,跟着老师一起用动作表现音乐,感知节奏的变化给音乐带来的韵律美。
        2.2 节奏的分离与模仿
        内心听觉与学生感知的音乐形象是节奏感发展的重要途经。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直接从节奏来识别歌曲。柯达依认为:在儿童的头脑中,一首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是作为整体存在的。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做分离节奏的练习,学生就需要在脑袋中分离节奏要素,并且抽象选择出其中的一种,和他们脑海中记忆存储的节奏做比较,从而判断出歌曲节奏。
        例如在教学欣赏课《瑶族舞曲》主旋律时,在课前带领学生们做拍瑶族长鼓的练习,学生对音乐的节奏已经有了印象,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对节奏的记忆。接着,让学生反复欣赏音乐的主题,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分离出音乐的节奏,从而与课前的长鼓节奏相比较,判断音乐所需求的节奏。为了突出瑶族歌曲节奏的特点,学生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可以加入拍腿、拍手、捻指等动作为歌曲伴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音乐体验。
        2.3 通过图画使音乐具有视觉形象
        通过画出图像的大小,长短比例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时值的关系。例如柯达依和阿达姆教科书中爸爸的大鞋子,与孩子的小鞋子,爸爸走一步,孩子要走两步,孩子走的速度就比爸爸快。通过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规范的节奏符号。


        2.4 稳定拍与节奏的融合与比较
        音乐欣赏课中主题旋律的歌唱,用脚走队列或者踏步表示稳定拍,用手拍出歌曲的节奏,使节拍与节奏两种声音和动作在学生自己的表演中相结合。再加上学生们嘴里哼出的主旋律,已经形成了三种声音,分别是歌唱的声音,手拍节奏的声音,脚踏节拍的声音。这些练习为将来学生学习多声部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休止节奏的练习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戛然而止的音乐更能带给孩子们心灵的撞击。休止节奏的教学因为音乐的停顿而拉开帷幕。休止符一定要有准确的时间长度,学生可以在与音乐稳定拍的比较中识别,感受休止节奏在音乐中存在的价值。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休止拍节奏可以用无声的动作与有声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欣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动作来表现休止节奏,用无声的动作来表示出与有声动作的区别。
3 创设期待的学习心理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我们在介绍新作品时,不能讲得太复杂,要简单明了。一切让音乐作品去说话,老师应该着重强调音乐的美感,在循循善诱中,创造一种让学生期待欣赏和学习的心理。例如在音乐欣赏课《森林狂想曲》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播放一小段虫鸣鸟叫的音乐,让学生进入歌曲的环境中,再与学生讨论:“这样的声音会出现在哪里?你能听辨是哪一种小动物发出的声音吗?”
4 启发音乐的想象和联想
        在音乐欣赏中,着重引导学生对音质音色、节奏音型、情绪意境和结构特点等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小学一年级的音乐欣赏课《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狮王进行曲》,在欣赏完第一遍时,老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音乐中,你听到了哪一种动物的叫声?”“作曲家如何使音乐像狮子的吼叫?”接着老师播放自然界中真正狮子吼叫的录音,接着让学生再次欣赏《狮王进行曲》。
        听交响乐作品《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可以先和学生讲述歌曲的时代背景,要求学生想象哪一种乐器渲染了哪一种场景。把学生的想象设计的乐器名称展示,在听作曲家的作品。通过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欣赏音乐。
5 初步学会分辨音乐的结构、曲式
        掌握音乐的分句和结构,是学生建立音乐美感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热爱音乐和理解音乐的基本条件之一。音乐的分句是有表现意义的结构单位,它并不是音符孤立的连接。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清楚地分辨音乐的分句,逐步理解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是由一系列的分句组成的。音乐的分句有的是重复前面出现过的乐句,有的是在前面句子的基础上做一些变化,还有的是全新的句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形成对音乐曲式的直接感觉,培养学生对音乐曲式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音乐欣赏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时,引导学生听辨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关系,乐段与乐段之间的关系。当学生了解了音乐的结构以后,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6 在音乐欣赏中渗透演奏、歌唱实践活动
        音乐欣赏作品中,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们在教学中通常选择出主要旋律先做歌唱练习。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先唱主旋律,再听完整作品。或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作品中出现的复杂节奏、变换节拍等抽取出来先做练习。等学生熟悉歌曲后,加入老师或者学生的现场演奏作品,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音乐就已经深入到学生的灵魂。
        在教学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时,可以先唱蒙古族民间歌曲《赞歌要比星星多》,再欣赏音乐完整作品。在音乐教学中始终要做到音乐欣赏要和音乐能力、音乐知识均衡发展。
        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堂以感性积累为主。学生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和歌唱实践,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音乐的储备对学习音乐极其重要。音乐欣赏中,知识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听觉游戏、视觉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把学习内容变为学生们喜欢的、乐于接受的东西。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不断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求知欲望。当音乐课全面地开发学生的听觉能力,促进学生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为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