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慧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城关中学 442300
摘要: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尤为关键,而为了更好地写作出高质量的文章,学生一定要有一定的素材积累,这样才能够再写作时顺利下笔、以优美合理的词汇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情感。因此,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之素材积累的引导策略展开深入分析,谈谈如何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创造出更高质量的文章。
关键字: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素材积累;引导策略
引言:当前时期,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当中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写作质量、拥有较强的写作水平,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多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在写作文章时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对此,便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多积累写作素材,注意观察生活留心周围的点滴小事,拓宽学生积累素材的途径,以此才能达到更为理想的写作教学效果,而对于有效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的方式也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探究。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在现阶段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当中,经过观察和分析后发现学生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很多学生都缺乏独立思考意识,教师在教学课堂讲解写作知识的同时学生仅仅是在被动的等待,而不是主动的思考,通常是教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这样学生便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意识,在写作时也很难创作出高质量的文章,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尤其是在应试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的写作教学模式也相对来说较为固化,因此,写作教学方法、写作教学形式也较为陈旧和单一,所设计出的教学模式自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也便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学生的写作素材较为陈旧、缺乏新意,在观察学生的写作内容时经常能够发现学生所使用的句子、词语都是重复的,而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因为学生缺乏足够的写作素材,因此,在写作时经常会缺乏亮点,限制学生写作学习水平的提高,加上部分学生并未产生主动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写作质量则更加难以提升。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素材积累引导策略
(一)培养学生积累素材意识
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能够积累到更多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积累素材的意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在进行作文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文章来。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出一个词汇本,将课文、课外读物中的美词佳句整理到词汇本上,以此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为了巩固学生的积累效果,教师可以定期展开素材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彼此收集到的写作素材,这样也能促使学生互相监督、互相检验,在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实现经验的彼此传递,这样对巩固学生写作知识水平、拓宽学生素材积累深度是有着极大帮助作用的。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能够积累到更多有效的写作素材并且创作出高质量的文章。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以激励式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对学生主动积累素材的举动予以积极的评价,这样也能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素材的意识,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积累写作素材、完成高质量文章的创作。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但是因为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未曾认真观察过生活以及周边的事物,因此,在写作时经常容易出现假、大、空的现象,所创作出的文章也缺乏真情实感,基本上都是套话。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便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观察自己周边的人或事,观察自然当中的植物、动物,以此来通过观察获得更多的灵感。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例如,在引导学生以描写景色为主题展开写作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到校园当中观察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并且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对校园的某处景色有着深刻的印象,以此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校园当中每一处地点,并且,通过观察之后选择所观察的地点展开写作活动,这样学生在经过观察之后自然能够顺利地进行写作,并且通过观察也能促使学生认识到在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观察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方式,这样对培养学生观察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观察能力来说也是有着极大帮助作用的,在今后的学习活动当中学生自然能够积极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也便能创作出高质量的文章。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也要切实地结合好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以此来积累到更多高效的写作素材。并且积极拓宽学生收集写作素材的渠道,促使学生能够在积累到更多写作素材的基础上创作出高质量的作文作品,基于此,教师一定要切实地把握好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式,并且对此进行不断地探究。
参考文献:
[1]季丽琴. 破茧成蝶,畅游天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之素材积累引导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09, 000(022):93-94.
[2]雷士超.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之素材积累引导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 574(29):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