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代团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逻沙乡逻瓦村小学 533203
摘要: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本文主要分析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阅读;教学方法
引言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走入下一个人生阶段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深度阅读教学重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且能同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植学生的审美情感,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文本解读要有深度
要想有效落实深度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文本解读的深度,让学生在解读、建构中真正明白文字之中的深意,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词句入手,探究文字背后的情感以及写作背景,深挖作者的写作意图,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章,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深度解读中实现深度阅读,并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知识运用要有维度
学生深度阅读的目的是有效地运用知识,有效运用知识的前提是知识的内化,这就要求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完成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从而从不同的维度迁移运用知识。
(三)思维发展要有高度
深度阅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互为表里,语文阅读文本虽由字、词、句、段构成,其作用却在于表达思维结果。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深度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在深度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借助文本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保证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有思维水平的提升和思维成果的收获。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生活互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必须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就小学语文活动来说,自觉接受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体悟与内化,又能促进他们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在“内外互动”中源源不断地为教学相长注入活力。
以《掌声》一课为例,学生习惯于“锦上添花”——把自己掌声送给“成功者”“优秀者”“强者”和“朋友”,因此他们会对将掌声送给“弱者”“对手”甚至是“敌人”产生疑惑。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尝试转换角度提出问题:“你的心里曾经对弱者或对手产生过敬佩吗?”此问会引发许多学生的肯定。“这就表明你也曾经历过用心为别人鼓掌的时刻。那么,在那一刻你有过什么样的收获呢?”学生由此便会开始理解课文的深意。可见,教师以生活经历链接课文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状态。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深度审美能力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深度阅读教学,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审美能力,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决定的。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写人、写物、写景,其中蕴藏着很多美的范例和深刻的哲理,因此要落实深度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文本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审美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推敲语言,提升阅读的思维品质
(三)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言与思维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孩子阅读的文本,凝结着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养及独有的思想积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显然,一目十行的浅阅读注定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也是粗浅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儿童的阅读作为一种有高阶思维参与的心智活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指导活动中,要从文本特点、文本内容出发,把学生置于学习中心位置,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让他们与文本对话,在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去探寻隐含在文本背后的意义,这样的阅读活动,不仅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正如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所说:“阅读并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一排排文字,比起兴之所至的随口闲聊,阅读应当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稻草人》中,对当时的劳苦大众的苦痛生活的描写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抓住弱女子跳河前的内心独白,让学生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自己结束生命是她无奈的、唯一的出路。抓住渔妇与孩子的对话中渔妇的语言“你叫得我的心都乱了”中的“乱了”追问:母亲的心为什么乱了?这是一个好妈妈还是一个坏妈妈?学生在开放的问题中思考和辨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妈妈不能陪孩子,是沉重生活压力下的无奈抉择。这样,从对文本语言的关注中,一步步了解到,稻草人看到的是当时至暗的旧中国的缩影。在当时的背景下,劳苦大众无处可逃,想要生存,必须打破黑暗。
结束语
教无定法,却有章法。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根据目标任务,综合学情、学科特点等因素,积极开展个性化课程教学活动。这既有利于构建深度阅读模式,又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促进其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饶满林.专题意象与深度阅读——以陶渊明“松菊”为例[J].语文建设,2019(2).
[2]关舒文,吕立杰.整本书阅读:价值向度、现实困境与当代突围[J].中国教育学刊,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