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
安徽省铜陵市第二十一中学 244000
摘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学生的逻辑思维将继续得到改善,但是仅靠学生的个人努力很难实现对逻辑思维的锻炼,他们必须依靠老师的帮助。教师通过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人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考虑采取何种教学策略,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逻辑思维;策略
数学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直观想象、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但就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说,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师教学方式,都只重视学生数学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能够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数学教学活动逐渐减少。逻辑思维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实施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现状
首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考试成绩,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是我国进行了长期的应试教育。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社会竞争的压力持续增加,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就业压力增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在这个阶段,社会各行各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教育行业需要培养现代综合型人才,我国也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但是,我国某些地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继续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掌握,教师口头解释数学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经常在课堂上分散注意力。此外,师生极度缺乏沟通会导致枯燥的课堂气氛,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机械思维,阻碍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关联新旧知识,构建逻辑性数学体系
初中数学知识难度提升,存在很多抽象的数学定理与公式,学生记忆难度较大。事实上,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很多知识点存在关联性,逻辑性很强,教师在教授新的数学知识时,便可以以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告诉学生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补充与完善。
以八年级上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为例,本章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正式提出教学案例前,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这一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新知识的教学。旧知识回顾完毕后,教师可提出教学案例:政府想要修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草坪,怎样用最少的条件保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这一问题便可顺利引入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应让学生自行探索,让学生结合课前回顾的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寻找三角形全等条件。为训练学生解答问题的逻辑性,教师要让学生顺着三角形边、角这两个元素逐渐拓展条件考虑全等要求。
教师设计三种活动形式:一个条件(给出一边或一角);两个条件(两边、两角、一边一角);三个条件(三角、三边还有两边一角、两角一边),让学生通过画图的形式感受三角形全等条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便能建构关于三角形全等内容的知识框架,从定义、性质、判断方法等不断深入,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二)设计判断题型,完善逻辑思维
判断题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形式,是检验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转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设计联系了教学知识的判断题目。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互逆命题》教学中,教师便可经常列举判断题让学生掌握一定判断命题正误的能力。例如:末尾数是5的能被5整除与被5整除的数的末尾数字都是5这样一对命题的正误。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前者是正确的。但是在判断后者对错时,学生很容易受到前者的干扰,这时学生就应该思考是否存在案例能反驳该命题,学生发现20、30等数字满足题干条件,但是结果与题干并不一致,就可以判断出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判断题能够让学生换一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培养学生逆向逻辑思维,进一步拓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借助生活实际,转变数学形式
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中发挥着辅助作用[1]。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很多题干较难理解的生活类数学题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将晦涩难懂的题干尝试转变成已经见过并且熟悉的数学问题。将关于实际生活类的题目转换成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八年级上册的《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寻找题干中的变量,学会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变量用数学知识进行表达,设计一次函数关系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逐渐掌握将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厂商要将一批货物运往外地,汽车运输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途中综合费用是270元每小时,装卸费用200元;火车运输速度为每小时100千米,途中综合费用是240元每小时,装卸费用为410元,要求学生思考哪种运输方式更好。在初次面对这类题干中没有直接展示数学知识的题目时,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就应发挥自己的辅助作用,给予一定提示,让学生思考这类题目是否可以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在听到教师的指导后,学生便能联想一次函数的各种定义,想到一次函数的关键在于列出包含变量的的等式,然后再寻找交点坐标,最后结合一次函数图像,以交点为界判断不同条件下应选择哪种运输方式。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充分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将陌生题干转换成已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开展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相联系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逻辑框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尝试将词干转化为数学知识,并通过判断练习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种教学可以建立学生数学的核心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陈星明.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163-164.
[2]李世锋.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探研[J].成才之路,2019(25):42-43.
[3]王睿.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做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20(08):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