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运算数独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2期   作者:李慧敏
[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来是学科中的重点
        
         李慧敏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四小学8300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来是学科中的重点,该学科的教育对学生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有较大的作用,在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中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近年来,学校针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就包括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新教学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运算数独 提高 小学 低段学生 数学思维能力
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各个学科教学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数学核心素养中的运算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利用有效的数学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运算素养。
一、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数学仅仅是为了参加大大小小的考试,大部分学生学不好数学,主要是因为在学习上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公式、习题的解法,并不是解题思路。好的学习方法是思考,不是背题;好的老师应该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只负责接收知识,无力开展个性化思考。教师为了追求“高效”课堂,会将“课本精华”灌输给学生,节约授课时间。想要改变现状,首先教师应该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从小热爱思考的习惯;其次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方式,鼓励学生多思考。
二、改善教师教学策略,领悟运算素养
         学习方法的科学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所以为了提升学生的运算素养,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和领悟正确的算理,只有清楚了算理,把法则记牢固,才能够让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做到有条不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带领着学生将计算的相关道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能够让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内涵。例如,在学习整百数与一位数进行相乘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为什么3与2相乘得6,而300与2相乘得600?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使得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在300中有3个100,那么这样自然就等于600了。通过这种方式,其实将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了一个理性的高度,为学生今后的计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通过趣味性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例如,在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期末复习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使学生学会自由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表内除法”等相关知识开展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运算知识大比拼”活动。

笔者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每4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了相关例题。比如,“盖聂大叔的剑断了,只好削一把木剑。盖聂大叔每天用三个小时削这把剑,一共花了四天的时间。那么,他用了多少个小时才把这把剑做好?”教师利用类似的例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审题、解题能力,在小组运算竞赛的过程中提高计算效率,提升数学计算能力。
四、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有这样一道题,如果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四年级学生经常会这样做:360-298=360-300-2=58,到底对错与否呢?我们一起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老师到超市买东西,钱包里原来有360元钱,买了一双298元的鞋子,还剩多少钱?付钱方式:老师已经付给收银员300元整钞,老师手中的钱就应该从360元里减去300元,还剩60元,此时收银员还需找回2元,那么就要用60元加上找回的2元,就是62元,而不是58元,同学们,明白了吗?那为什么会有同学出错呢?因为这里我们经常会利用减法或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算,但有的同学不明白其中的算理,所以犯错了。错因分析:运算性质掌握不牢,算理混乱,不能结合实际进行运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360-298=360-300+2=62,用字母表示为:a-b=a-c+d,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减了加回来,减少了还要继续减。这其实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也是数学的最高境界,即模型思想:可概括为对于现实世界的指定对象,从它的生活原型出发,充分运用一系列手段,例如操作分析、实验比较、观察整理等过程,把生活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变成简化的数学问题的一种模型思想。
五、联系生活实际,讲清算理
         另外,为了能够讲清算理,教师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在进行应用题的相关运算时,可以加入一些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这样往往更容易给学生讲明白、讲清楚。如讲乘法分配律时,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每件上衣30元,每条裤子20元,要买3套这样的衣服,共要多少钱?引导学生根据题中数量关系,列出30×3+20×3和(30+20)×3两种算式。通过同一道题的两种不同解法,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另外,为了能够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学具理解算理。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34+25,可先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从“捆与捆加”“根与根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学生在自己实际的操作中更容易掌握知识。
结束语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应该注重小学教育,为学生的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丽尹.提高小学生估算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0,9(23):130-131.
[2]杨磊.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49.
[3]李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