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2期   作者:刘可晨
[导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刘可晨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天字地完小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这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内涵一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注重生活化教学,以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也是新课改形势下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和职责,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的激发、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养的提升等问题。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探讨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方法和策略,促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运用所学知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一、力求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对数学产生认同感。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学习用品——铅笔入手,创设“分铅笔”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中。如教师提出问题:10支铅笔分给10个小朋友,怎么分?这样的问题,学生有了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他们很快回答出10÷10=1(支)。简单、熟悉的生活化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几支?学生也不难回答出10÷2=5(支)。教师进一步设计问题:10支铅笔,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怎么分?有没有剩余?剩几支?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会马上想到10÷3的算式,但是除不尽,让学生感到困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此时,教师趁机提出“余数”概念,让学生明确“分不了,剩余的数就是余数”。这样,用生活化的问题为学生创设熟悉、直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思想上重视,强化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主要教学理念。新课标明确了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首先应思想上重视,经常反省教学实践,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融入新理念和新方法,让教学更上一层楼,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学生是核心。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教师应站在课改的角度,秉承学生发展的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认识到生活化是新课改的必然趋势,是小学生学习的必然要求,将生活与数学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数学绽放生活之花,让生活成为数学的沃土,将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以生活化的问题和情境,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力求问题生活化,强化数学学习的价值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逻辑性强,这是学生感觉数学不好学的主要原因。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应力求降低知识的抽象性,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践行“生活即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能将抽象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现象增强数学知识的可理解性,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展示马路边植树、学生排队、路灯的排列、花园里花盆放置等情境,这些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不仅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养成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而且能帮助他们发现生活现象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四、力求情境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生活中的问题具体、形象,具有启发性。教师应善于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体会生活化数学的价值。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计算每个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任务提出后,有的学生报出自己的身高,不知道自己身高的学生相互用米尺测量起来,之后,每个小组求本组学生身高的平均数,小组间相互比较,得出哪个小组的平均身高最高,哪个小组的平均身高最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任务:猜一猜咱班男生和女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你能快速求出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吗?这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和生活化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探究中。
         五、实践活动生活化,促进学生动手的乐趣
         实践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融入,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优化了课堂结构,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的重要内容,更是生活教育观的基础。因此,教师不妨设计动手操作为主的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教学“克和千克”,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包装上标有kg、g;教学“厘米和米”,让学生量一量自己、同伴的身高或课本、课桌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教学“可能性”时,组织开展“摸球”游戏、“抛硬币”游戏,体会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启发学生通过剪、拼、算等方式自主探讨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这些生活化操作活动的开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将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自觉贯彻生活教育观,让生活成为数学教学的沃土,让数学教学绽放出生活之花。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浅谈教育回归生活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上旬,2018,(08).
[2]黄维华.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黑河教育,201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