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2期   作者:张梅花
[导读]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学生主体性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问题

         张梅花
         湖南省吉首市第三小学         416000
         摘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学生主体性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问题,而且针对该问题教育部也多次提出了改革意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但是部分学校并未对其给予重视,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对该问题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实际上,主体性一般是指人们交往处事中的天性,即所谓的主观能动性,而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更好的反映其是否可以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是否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局限于课堂讲授形式,还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系统性的对策,以期更好的凸显小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内容过于死板缺乏趣味性
         即使教育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仍是应试教育,所以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仍是过于注重从教材的角度出发,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就导致数学课堂内容无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对于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对外界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单纯的理论教学只会让学生抵触数学教学,无法实现高效的教学。
         2、师生关系欠佳课堂氛围差
         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尤其在国内的小学教学中,大部分小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所以不敢与教师进行交流。而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应该有威严,所以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此种情况就导致在教学开展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学生无法积极地融人其中。
         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低
         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优秀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其中的知识。但是,就当前状况来看,很多教师依然在使用传统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只能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合理安排课堂,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
         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进度。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课堂讲述的相关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需要掌握好分寸和尺度,尽最大的能力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如提问教学方法,是数学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可以照顾每一个学生,也能够保证课堂教学进度。但是,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引导下,依旧有一些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使得这一类学生逐渐沦为班级的学困生。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另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教师能够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设置一些基础知识的训练任务,加强这一类学生的基础能力,如长方形有什么特征?长方形表面积公式是什么?而对于能力较强或者中等的学生,则可以设置一些难度较深的问题,让学生选择对应的训练内容,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这样,既可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和学习的成就感。
         2、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得知,数学课程的教学,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充分地发挥。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有初步认识的了解,从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如教师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创造多媒体教学情境,以生动趣味的画面,为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能够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联想一下,它与学习的哪一个图形很相似。接着,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有学生表示它与长方形很相似,并做了一个能够活动的长方形,轻轻一拉,长方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紧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视频,回忆一下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思考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推导呢?”有学生说:“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个正方形小格子,数格子,计算面积。”有学生表示:“割掉平行四边形的一角,拼接成一个长方形。”有学生表示:“其实与正方形,也很相似,将平行四边形两个突出的角折进去,则可以叠成两个正方形”等等。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某个学生的想法,应当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以此形成良好的自主交流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转变,从而转换自身被动的学习思想。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相关的数学知识点,也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开展小组合作,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学模式处于固化状态,属于机械式教学,对学生来说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也很难在学习中有所创造。开展数学合作学习,将教学任务教给了学生,让学生作爱学习的主人,这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然就对知识的理解有所加深。
         例如,在进行“小学分数应用题”一节内容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关系的了解和掌握,就需要教师为每一个小组提供经典题型,如:(1)在一片树林中,只有柳树和杨树,杨树有100棵,而杨树数量是柳树的1/2,试问有多少棵柳树?(2)有一袋糖果,小红吃了其中的1/3后,还剩下6块,试问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予正确的答案,这样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小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小学生主体性教学地位,引导小学生发挥出自主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得小学生的学习地位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促进小学生更好的探究与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更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晶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文渊(高中版),2018,(12):381.
[2]刘玉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12):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