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低年级德育开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2期   作者:李霞
[导读] 班级德育活动是以班级为载体

         李霞
         四川省成都市簇桥小学校  610043
         摘要:班级德育活动是以班级为载体,组织开展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性课程。小学阶段,班级德育活动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锻炼学生坚定的意志,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章从小学教育实践的角度,对小学低年级德育开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解决策略,以提高小学班级德育活动效果,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德育活动; 问题; 解决策略;
         《小学德育纲要》中提到,德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各项品质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对小学低年级班级德育活动格外重视,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方面找到富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促进小学低年级班级德育活动更好地开展。
         一、小学低年级班级德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主题内容单一
         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就目前而言,学校主要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活动以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但是在德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暴露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活动内容单一,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空泛,并不能对低年级小学生形成有效的思想影响。另外,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这种抽象的德育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符,而在学生周边存在的隐性德育内容也未能被很好地发掘。
         (二)德育活动设计过于形式化,忽视有效性
         德育活动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为组织与实施方式,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或者以教师的经验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感染力不强。作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传统的教育活动所采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的方式,并不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并体会所学习的内容。比如,在举行以继承先烈遗志为主题的活动时,教师介绍了有关烈士的事迹,并带领学生去参观了烈士墓园,但是在参观结束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种象征性的参观,并没有实现开展这次活动的意义,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过于形式化。
         教师在组织班级德育活动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学生,没有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漠视学生的想法及感受,也不能及时发觉活动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这种德育教育形式过于盲目,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认知与行动不符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良好道德信念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道德意识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混淆想象与现实,易出现行为与言语的不符。小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其他人的行为方式时,知道对与错,也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往往是想法和行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很难把“知”转化为“行”。

比如,班级组织有关团结友爱的主题班会,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都能够理解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并表示会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对于教师提出的要谦让要宽容等观点表示认同,但是,活动刚刚结束两名男生就因为争抢皮球发生争吵,完全忘记了刚刚活动中所说到的同学之间要谦让、友爱。
         一、提高小学低年级班级德育活动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
         1.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教师的德育观念正确与否,对德育活动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应改变那些不符合现实的传统观念,树立完全开放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德育观念。如何开放?既是视域的开放,不要局限在一定的思维内,也是思维的开放,转变方式的单一,使之具象化、系统化。另外,还表现在观念的融合与吸收上,通过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德育管理观念,使原来的观念得以与时俱进。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实践,才能改变传统德育活动中刻板、机械等状况。
         2. 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
         教师本身要充分认识到专业的德育知识对德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强对德育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德育水平对德育活动的开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知识积累足够丰厚才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要想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德育素养;教师要不断通过对知识的迁移、整理和归纳,有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还应当熟悉道德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地学习并借鉴相关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因此,教师要自觉地学习各种德育理念的精髓,用科学的、先进的德育理念去指导德育活动。
         (二)以多元手段构建优质的德育教育环境
         德育教育更强调情感的体会和内在的感悟,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应用于实践中,离不开优质德育环境的支持。首先,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身份,开展德育工作时要体现民主性和公正性,与学生共同探讨班级管理制度,协商并确立班级活动中的行为规范,让学生树立主人翁的班级活动意识,由此主动地反思、自主地实施教育,共同维护班级秩序,遵守班规。其次,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还需要注重家校合作模式的实施,与家长紧密联系,掌握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以及心理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中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合适的德育活动方式
         班级德育活动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要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在设计德育活动的形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真正选择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活动的方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往往注意到的都是新鲜的事物,因为新鲜的事物能带给他们有趣的感受。在选择活动的方式时,要多考虑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注意活动的内容不宜太过复杂、抽象,活动的形式应设计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这样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性。
          参考文献:
         [1]樊红琴.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164.
         [2]赵智强.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156.
         [3]袁梅.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进行小学德育教育[J].南方论刊,2020(08):103-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