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2期   作者:蔡洁
[导读] 音乐基础知识和艺术素养的培育

         蔡洁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610225
         摘要:音乐基础知识和艺术素养的培育,更多的是一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感载体,学生能够在音乐文化和节奏旋律中找到情感的共鸣,进而提升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教学培育手段。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需求为基础,最大限度满足教学需要。
         关健字:德育培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已经是当下一线工作者的重要教学环节。在素质教育的施行中,小学音乐课程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认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標育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素
养。
一、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
         音乐课程写其他学科不同,音乐课程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也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跳舞、唱歌、创编曲普、游戏等方式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中进行音乐素养的培育,提升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操。小学音乐教材对在学生当中开展德育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不仅仅是进行基础知识、乐理知识、节奏掌握的教授,还需要有一些活动的针对性设计,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调动学生的情感感受。这种教材和课程特点写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合,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小学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区别是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在课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进行课程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天性得到释放,加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能够在音乐学习中富有更多的情感和思想认知,进而提升德育培育的效率。
二、通过课堂教学实现音乐教学和德育的融合
(一)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材是开展实战教学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富含德育素材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德育素养与音乐教材进行有效的结合,挖掘教材课程中的德育知识,为音乐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这种潜移化的学习中,既能掌握相关的音乐课程知识内容,也能使思想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情操得到一定的提升。只有将德育教育写课程内容中的德育素材相结合,才能使德育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和水平。例如,在进行歌曲《我们美丽的祖国》教学中,就可以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我们美丽的祖国》是一首抒情、活泼的歌曲,这首歌曲充满了儿童对祖国的热爱,同时在歌词中能够表现出我们生长在新时代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和学习完这首歌舞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欣赏歌曲《我爱我的家乡》,歌曲中唱道:我家门前有条河,风景美像幅画教师可以将这两首歌曲中所反映的主题和情感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欣賞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情感和所反映出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学生通过课程内容和歌曲中的情感认知,建立高尚的思想情操,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二)利用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它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能够带领学生迈上更高的台阶,拓展更宽的机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依靠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向学生讲解更多的德育知识,人而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随着现代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和形象,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引导下也能够提升学习积极性,加深对课程学习的印象。例如,在进行《霍拉舞曲》的教学欣賞中,曲子原为罗马尼亚民族器乐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和小提琴、小号、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关于霍拉舞的机频,使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加强对外国音乐文化的认识,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然后教师可以将中国民族舞曲和外国舞曲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賞其中的不同之处,通过分析其中的差异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和德育素养。音乐是无国界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方式向学生教授更丰富的音乐知识,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学生还能够通过对外国音乐的了解,欣赏产生文化兴趣,提升对音乐的包容观念,这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格局观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将德育融于音乐故事中
         音乐最初带给人的美应该是音乐特有的节奏感、旋律感。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当中可以运用讲故事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有意识的锻炼,引导每一个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聆听音乐时来体会,有效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在陶治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领略抒发感情的艺术寓景于情,寓情于物,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得到真善美的收获。我在带领学生欣赏音乐剧《东郭先生与狼》时,鼓励学生用童话的形式讲述故事,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然后戴上头饰排练并表演音乐剧让学生在聆听、表演音乐的过程中将真善美融入内心。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欣赏乐曲中的旋律美,还可以树立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结论: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总结得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魅力,结合音乐学科的教育功能和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塑造学生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感受到真善美,从而升华人格。
参考文献:
[1]黄春丽. 基于德育培养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J]. 当代教研论丛,2020,(06):130.
[2]江占国.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中外企业家,2020,(15):2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