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思辨性课堂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2期   作者:缪长旺
[导读] 思想政治思辨性课堂指思想政治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教学活动

         缪长旺
         福建省福安市第三中学     
         思想政治思辨性课堂指思想政治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思考辨析能力,从而提升师生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教师在思辨性课堂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生引路人,合作者。思辨性课堂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创设思辨性课堂过程中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也要有所转变。
一、高屋建瓴,转变教育理念
         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认为只要学生肯背诵,多做练习,政治取得一定的分数是没有问题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课堂以讲授为主,重结论轻思辨、重背诵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甚至有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直接在书本中圈圈画画背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主动思考,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思辨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涵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做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这一精神也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式。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将生活化情境引入课堂的同时,要用思辨性情境、问题、对话、总结来建构立体的思辨课堂,充分展现思辨课堂之美,增强课堂教学的思想底蕴与魅力。教师应树立学生中心论的教学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自发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表达,才能让思辨这种思维方式与能力真正地沉淀到学生的素养中去。  
         二、转变方式,激发学生内生动机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通过教师精心预设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中不断学生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构建思辨课堂。创设问题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学生只有具备“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分析事物 ,才不会人云亦云,拥有 批判性思维品质。
         例如,人教版《思想政治》高一年级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第二目“坚定维护我国的利益”教学时。笔者创设了一个思辨题目,“有人说: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的事,与青少年无关。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之后,采取辩论式的教学方式,将班级分成正反两方。活动开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请正反同学进行讨论8分钟。第二阶段,由正方先陈述观点,然后反方进行陈述观点,第三阶段,自由辩论。第四阶段,总结成词。

在自由辩论时间,课上学生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有的同学说,青少年有维护安全、荣誉、利益的义务,所以维护国家利益与青少年息息相关,不能因为年龄小而不顾国家。有的同学说,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为以后维护国家利益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的同学认为:青少年不能两子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维护国家利益与青少年息息相关。学生上课的热情十分高涨,思维相当活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因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思辦的主要方法。对于问题的设计,首先,思辨性问题要求从文本出发,切合教学大纲,不能偏离了书本知识点。其次,思辨性问题要坚持正面引导,即设计的问题要与党中央保持致,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决定了育人目标的方向性。由此,教师设置思辨性问题时在方向上应增强看齐意识。除了科学设计问题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追问。课堂教学中的概念界定是前提,问题分解是基础,系统组合是关键,追问思考是过程。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追问,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让过程翔实,层次清晰结论准确。
         三.科学把握,精准调控课堂  
         教师不是思辨性课堂教学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与指挥家。开展课堂辩论是构建思辨性课堂的一种有效形式。开展课堂辩论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但是在有限的课堂中开展辩论活动,经常会现一些问题。由于时间的限制经常草草收场;虽然课堂辩论能以“学”为本,但是对于辩论的内容没有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挖掘,从而使辩论只是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时辩论会偏离主题,与教师的预设相差较远。辩论的结果总结不到位,没有指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异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有何影响等。
         例如开展“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这个辩论时,由于学生课前积极准备,阅读与收集了很多资料,开展课堂辩论时十分踊跃地参与发言,导致课上时间不足。笔者只能缩减自由辩论时间,留在课后,由学生自己组织辩论。最后,学生虽然时行了总结,但是很多学生只是总结了自己的观点。一位学生说:“我方从理论与事实两个方面,证明了维护国家利益与青少年息息相关。”这位学生并没有对对方的辩论情况进行对比与总结,对于自己在辩论比赛中的收获没有涉及,总之,开展课堂辩论的最大意义——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价值观念的更新并没有达到。
         思辨性课堂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通过辩论、演讲、模拟等形式,碰撞出新的思维灵感,让思维灵感带动学生产生交流表达的内驱力。要适当地组织和引导,带动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和更加勇敢地发言,为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创造条件。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无法理解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能明晰知识,为应用知识打下基础;当学生没有办法解答试题时,教师要明晰推理的层次性、逻辑层次的鲜明性、答案的灵活深刻性;当学生辩论僵持不下或难分高低时,教师要给学生搭建思辨的“脚手架”,激活学生脑中的思辨“因子”,梳理论证的前因后果、区别联系,帮助学生澄清思路,填补漏洞,登高望远。当学生在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迁移知识。
(本文系宁德市普通基础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立项批准号:ms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