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2期   作者:王丹
[导读] 2019,眼下最时尚的话题,发展最活跃,最迅速的主流元素便是“网络”

         王丹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330000

         摘要:2019,眼下最时尚的话题,发展最活跃,最迅速的主流元素便是“网络”,“网络”它不仅拓展了教育时空界限,还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学习兴趣、效率和能动性。伴随着新课改的面貌不断更新,多媒体网络将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全球连成一个“大家庭”。前卫的网络教学更加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打”实验课题。它把受束缚的儿童从枯燥的逐句带唱和乐理知识的抽象理论学习世界中彻底释放出来,大大如破旧有的音乐教育模式,让他们大胆参与、亲身体验、快乐创作。为此,本人在网络环境下对小学音乐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关键词:网络技术、音乐素养、优势媒体
         

一、灵动“链接”,感悟音乐的“美”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说过:“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可见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念尤为重要。
在执教湘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彼得与狼》时,课程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感受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所代表的音乐故事中不同角色来提高其听赏能力。我发现由于生活中的大部分孩子对各种乐器不熟悉,难以辨别他们的音色,所以把乐器与故事中的角色相联系就成了一个大难题。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各种乐器的图片及对应的演奏片段,并搭配上可爱的角色形象。例如长笛在高音区演奏快速华丽的顿音和连音来表现快乐活泼的小鸟;用双簧管扁哨发出的音色,使人联想鸭子扁嘴发出嘎嘎的叫声;用大管独特的庄严、浑厚的低音区音色来描绘老爷爷沙哑的嗓音和老态龙钟的神情;用圆号恐怖、刺耳的和声效果模拟阴森可怕的狼嚎声,并借此来刻画大灰狼凶险残暴的形象;用弦乐四重奏的形式来表现聪明机智,勇敢活泼彼得的形象;用木管和小号吹奏行进的曲调刻画猎人矫健的步伐和警觉的神态。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在电脑上点击乐器的图片及所代表的角色,并做出选择,在回答正确或者错误时会及时的出现鼓励的flash小动画,再配合小组竞赛的方式,让他们边听辨变观察,感受不同乐器音色的差异及其效果。
二、快乐“编辑”,品味音乐的“真”
         小学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便是音乐知识的传授,传统的教学往往是通过老师弹奏,学生吟唱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将音乐学习框死在以个很局限的空间中,束缚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六年级湘版教材《划船》歌曲教学中,在教学时,本人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在百度上搜索到了几个比较易于操作的电脑音乐软件在线网址,现场给学生展现出歌曲的标准乐谱进行网络音乐教学。学生在学唱的时候既能看到乐谱,同时又能听到优美的MIDI音乐。

在安排学生分组随音乐轻唱之后,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部分,利用软件的便利截取其中的部分进行逐句指导,反复带唱,孩子们不费“九牛二虎之力”就很快把这些“拦路石”给“搬开”了。

三、巧妙“复制”,体验音乐的“精”
         “将各国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这是《新课标》中一个重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应该在音乐中渗透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音乐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提升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使音乐素养的养成变成一种文明的艺术行为习惯。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京剧作为国粹,是一个容量大,知识面非常广的剧种,它沉淀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特有品格,是世界艺术殿堂中最璀璨的明珠。在当今小学音乐教学中,京剧已经渐渐走进课堂,慢慢进入孩子们的生活之中,而孩子们呢,却是对京剧了解甚少甚至不喜欢。为了让学生喜欢,所以我在执教人音版六年级听赏课程《京腔京韵》时,首先通过CAI课件展示出外国人学习京剧的和国内中国人学习京剧的影像,让学生将他们进行对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浏览在线的京剧文化网站向学生边介绍边展示京剧的人物角色——生、旦、净、末、丑以及原始唱腔等基本知识。将优美的唱腔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这样的做法一下子让孩子们兴趣大增,争先恐后的“咿咿呀呀”学唱,那“一板一眼”的“架势”简直就是一个个小京剧演员在台上表演,连我也被逗乐了。
四、闪亮“生成”,享受音乐的“奇”
         音乐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利用网络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往往也能起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时,当对一首音乐作品有了充分的感受与理解后,往往都会让学生用打击乐给乐曲伴奏,我想如果尝试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是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所以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美国巡逻兵》这首乐曲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欣赏完这首乐曲之后,请学生用三角铁,沙锤,串铃,小鼓,大鼓,为乐曲编配打击乐伴奏,让学生听辨这几种打击乐的音响效果,了解它们各自的音色特点,如:三角铁,主要由一根钢条折成三角形所制成,有大小两种:大的音色稍暗沉,小的声音较高且清脆等。然后请学生来当作曲家,在电脑利用在线乐器仿音程序来进行节奏编配。由于乐曲主旋律非常清晰的展现了出来,孩子们看着银幕上的光标随音乐跳动,仔细听辨后对自己所作的节奏进行修改,并在编配中尝试不同的节奏型,及时做出力度参数的调整,逐渐懂得使伴奏音量低于主旋律音量的道理,才能使整个音乐和谐,丰满。

         眼下“网络技术”这个主流元素充斥着小学音乐课堂的每个角落,正是它丰富了单一的课堂,给了孩子想象的翅膀;正是它提供了多元化的讯息,给了孩子交流的天地;正是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了孩子创造的空间,让孩子们插上网络的翅膀,搭建起心灵的音乐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