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
江苏省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 214145
在素质教育的代代发展之下,音乐教育不再是只停留于表面,更多的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教育的功效。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音乐教学还具能够丰富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学会听歌、唱歌、鉴赏、表演的方法。而如何更有效的实施音乐教育,如何采用更有效的策略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成为众多一线教师所思考的问题,下面本人就结合个人教学的经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全方位、多角
度与多维度设计教学策略,以保证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感知音乐的美。
一、听赏教学中的开展
一般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应该使学生以听觉为切入点,也就是说,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音乐教学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我们要在听赏活动中训练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为其学习音乐表现等技能打好基石。良好的听赏习惯还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联想与想象,形成独立感受与见解,并善于表述自己的音乐体验。
通常,音乐教师认为聆听习惯的培养就是安静地聆听,其实我觉得不然,还应该培养学生在聆听音乐时主动地关注音乐力度、速度、强弱规律等音乐元素的习惯。旋律有高低起伏,节奏有张弛,才有了音乐的磁性。很多教师喜欢告诉孩子们声音、节拍有p、mp、mf等等记号,我认为直接告诉孩子不如让他们在体验与感受中自己领会。比如,我在听赏《小小雨点》这首歌曲时,我请孩子们跟我玩一个“小雨点在哪里”的游戏。我绘声绘色地对孩子们说:“待会儿,老师要走出教室,我把小铃铛比作小雨点放在教室中间,当我走进教室,我越是靠近小雨点所在的位置,你们模仿雨点的掌声就要越强,我离得越远,你们的掌声就要越弱。”于是,我走出教室,发现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时刻准备着。游戏进行得非常顺利,孩子们能根据小雨点的距离做出强弱变化。我继续在小雨点周围故意来回走动,想引导孩子们一起尝试感受渐强和渐弱,一开始孩子们无法理解老师的含义,在我的提示下,孩子们很快就做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请他们加上音高sol,唱唱《小小雨点》的第一个乐句和最后尾声,就这样,我在这个游戏中埋伏了很多暗线,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歌唱教学中的把握
歌唱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表现手段,也是表达情感的良好方式。因此,在音
乐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歌曲意境,理解歌词内涵,把握音乐特征,以自然的声音、自如的表情和丰富的感情进行歌曲演唱时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歌唱教学中,我想还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基本技能,并能对自己或他人的演唱进行正确的评价,以促进演唱质量的提高。
在我的上课习惯中,我总是喜欢引导学生画画旋律线,因为我觉得这是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好方法。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往往不能表达出“渐强、渐弱、优美地、欢快地”等等处理方式,所以就需要教师用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其理解、在教授到一个乐句“迎着太阳高高升起”的旋律线,就像一面五星红旗缓缓上升,直至飘扬在最高点,音乐旋律也跟着一起上行。我引导学生边画边唱,声音位置就可以保持住。如果用平时在大学里学的“用气息坚持一下”等等专业化术语告诉孩子们,学生是完全不能理解的,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孩子。又一方面说明,;老师在上课时语言艺术也是多么高深的一门课。
三、 律动教学中的运用
律动是指:在聆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体验音乐,并将体验结果转化为感受认知。《音乐课程标准》中四大领域中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占了很大一部分,说明它在音乐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个性,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教师,能够根据音乐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筛选教材及教材外有助于学生音乐体验的部分经典音乐作为体验素材,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理论、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柯达伊音乐教育理论等世界著名的教学理论融合其中。
如在欣赏《草原就是我的家》,我创设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情景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象。借助观看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课件,我示范简单的骑马舞动作,让学生通过模仿摔跤、挤奶、射箭、赛马等动作来体验民俗的同时,将歌曲中的基本节奏纳入律动表演中,解决了歌曲节奏上的难点。而在体验民俗、节奏练习及即兴创编时都使用了本歌曲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感受、体验歌曲的风格特征、提前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
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它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可以荡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中获得真善美的体验。音乐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应该创新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这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的任务和职责!